曾黎:被戏曲雕刻出的青衣风骨
曾黎:被戏曲雕刻出的青衣风骨
2003年《男才女貌》热播时,观众们都被苏拉这个角色惊艳,却不知饰演者曾黎眼角眉梢的古典韵味,源自十年戏曲功底的沉淀。在湖北省京剧团附中的练功房里,那个每天清晨五点半就压腿的少女,正用稚嫩的身躯丈量着传统文化的厚度。
一、梨园深处的七年淬炼
1988年的深秋,12岁的曾黎站在湖北省京剧团附中的练功房里,望着镜中身着练功服的自己。清晨五点半的露水还未散去,她已开始练习云手、台步。戏曲老师手中的竹板敲在青砖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响将伴随她度过七年时光。
吊嗓子的功课最是磨人。天井里,少女们排成队列,对着初升的太阳练习发声。曾黎至今记得那种从丹田往上顶的感觉,气息要穿过三庭五眼,在晨雾中划出悠长的弧线。这种训练赋予了她独特的嗓音特质,后来在中戏求学时,她的台词功底总让老师眼前一亮。
学《贵妃醉酒》时,老师要求她们用眼神描摹出醉态中的万种风情。曾黎在镜前反复揣摩,终于在某天午后捕捉到杨玉环眼波流转的刹那。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把握,成为她后来塑造角色的独门绝技。
二、从水袖到镜头的美学跨越
戏曲舞台上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在影视表演中化作另一种表达。拍摄《聊斋志异之画皮》时,曾黎将梅派青衣的圆场步融入鬼魅的飘移动作,裙裾翻飞间既有戏曲程式美,又符合现代影视的写实要求。
在《大唐荣耀》中,她饰演的杨贵妃回眸一笑的仪态,暗合着戏曲旦角的亮相功夫。看似随意的拂袖动作,实则经过数十次排练,袖口扬起的弧度都要与摄影机运动轨迹精准配合。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角色在历史厚重感中透出灵动。
戏曲训练赋予的肢体控制力,使她在演绎《在远方》中女企业家时,连握钢笔的姿势都带着独特的韵律感。导演陈昆晖曾感叹:她往镜头前一站,整个画面就有了古典绘画的构图美。
三、传统滋养下的当代演绎
在中戏96级明星班里,章子怡、袁泉等同学都惊叹于曾黎的定力。这种定力源自戏曲训练中站砖的苦功——双脚踩在竖立的砖块上,一站就是半小时。这种对重心的精妙掌控,让她在镜头前总能找到最舒展的体态。
拍摄《罪罚》时,一场雨中追逐戏拍了八条。当年轻演员开始烦躁时,曾黎却想起学《白蛇传》水漫金山时的场景:要在湿滑的舞台上连翻二十个旋子。这种经历让她在泥泞中奔跑时,依然保持着动作的精准与美感。
如今走进曾黎的化妆间,总能见到她闲暇时对着镜子练习眼神。这个坚持了三十年的习惯,让她的每个角色都带着戏曲演员特有的眼技。从《妯娌的三国时代》到《星汉灿烂》,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始终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美学传承。
在流量至上的演艺圈,曾黎像一株静静生长的兰草。她不必刻意标榜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身份,那些融进骨血的手眼身法步,那些沉淀在台词里的韵律节奏,都在每个镜头中自然流淌。这或许就是传统艺术最动人的传承方式——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审美中的生命基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