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戏台深处十七年,一颦一笑皆功夫

曾黎:戏台深处十七年,一颦一笑皆功夫

北京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曾黎对镜描摹着青衣的眉眼。墨笔勾勒的瞬间,她的指尖忽然停顿——镜中倒影与二十年前湖北荆州那个趴在窗台偷看京剧班练功的小女孩重叠。从荆江边懵懂的戏曲苗子,到中国戏曲学院七朵金花之一,这个被章子怡、刘烨称作大青衣的女子,用十七年光阴在梨园行当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

一、荆楚水乡的戏曲萌芽

1985年的荆州少年宫,九岁的曾黎趴在红漆斑驳的窗棂上,看京剧班的孩子们踩着厚底靴走圆场。晨光里翻飞的水袖像极了荆江上的白鹭,年幼的她尚不知晓,这个清晨的惊鸿一瞥,将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荆州艺校的练功房见证了她最初的蜕变。清晨五点的毯子功训练,单腿站立时要将另一条腿扳到耳后;午后的把子功对打,竹刀木枪在掌心磨出层层血泡。最难忘的是寒冬腊月,为保持身形挺拔,老师要求她们贴着冰凉的墙壁站立,呼出的白气在砖墙上凝成薄霜。

1992年春天,中国戏曲学院来湖北招生的消息像春雷般震动江城。当主考老师王景琨看到这个身段高挑的荆州姑娘时,眼睛突然发亮:这孩子天生就是青衣的料!考试现场,曾黎一段《贵妃醉酒》的唱念做打,让在场的评委们看到了传统戏曲传承的希望。

二、红氍毹上的淬火岁月

踏入中国戏曲学院的大门,曾黎才真正领略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青衣行当要求唱做念打四功俱全,每天清晨五点的喊嗓雷打不动。京剧名家刘秀荣曾回忆:这丫头练眼神,能盯着香头二十分钟不眨眼,睫毛都不带颤的。

在《白蛇传》的创排过程中,曾黎为诠释白素贞的水袖功,连续三个月每天加练两小时。戏服水袖浸透汗水后足有三斤重,甩动时如同舞动双剑。某次排练失误,水袖缠住头面,扯下大片发片,鲜血顺着鬓角流到戏服上,她却坚持完成整套动作。

1996年参加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时,曾黎在后台候场突然胃痉挛发作。她将暖水袋按在腹部,咬着绢帕完成整场《霸王别姬》的演出。谢幕时观众席爆发的掌声,是对她七年苦功最好的褒奖。

三、跨界不越界的艺术坚守

从戏曲舞台转向影视领域,曾黎始终带着梨园弟子的烙印。在拍摄《理发师》时,她坚持不用替身完成所有形体动作。导演陈逸飞惊叹:她走路的仪态,活脱脱就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大家闺秀。

2018年参与《声临其境》节目,曾黎用京剧韵白演绎《红楼梦》选段。当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从她口中流淌而出时,现场观众仿佛看见杜丽娘穿越时空而来。节目播出后,微博话题曾黎戏曲功底阅读量突破2亿。

如今的曾黎依然保持着戏曲演员的晨功习惯。在她北京的家中,专门设有练功房,墙上挂着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书法真迹。每逢传统节日,她总会回到中国戏曲学院,和师弟师妹们切磋《牡丹亭》的新编唱腔。

十七载春秋轮回,曾黎的戏曲人生如同她最爱的点翠头面,在时光打磨中愈发璀璨。从荆江畔的懵懂少女,到如今跨界发展的艺术多面手,她始终记得恩师的那句叮嘱:戏是细活儿,得用一辈子慢慢磨。当镁光灯熄灭,这个爱戏成痴的女子,依然会在无人处轻舒水袖,唱一曲地道的二黄原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