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青衣入骨,戏韵流长——一位被低估的戏曲传承者

曾黎:青衣入骨,戏韵流长——一位被低估的戏曲传承者

在镁光灯聚焦的影视圈,曾黎始终带着一股独特的韵味。当她在《聊斋》中轻甩水袖,在《星汉灿烂》里抬眸凝望,那些行云流水的仪态总让人想起旧时戏台上的惊鸿一瞥。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优雅,源于少年时七年的京剧淬炼。

一、戏校岁月:刀马旦的青衣缘

1990年的湖北省京剧团附属戏校,11岁的曾黎在晨雾中开始练功。原计划专攻刀马旦的她,却在开嗓时惊艳众人——清越婉转的嗓音如昆山玉碎,老师们当即拍板让她改学青衣。每天五点起床压腿、跑圆场、吊嗓子,单是《贵妃醉酒》的卧鱼动作就要定格半小时,汗水浸透的练功服能拧出水来。

这段经历赋予她超乎常人的肢体掌控力。在拍摄《大唐荣耀》时,她饰演的杨贵妃不需替身便能完成繁复的霓裳羽衣舞,编导惊叹:每个转身都像工笔画里走出来的。这正是七年戏曲功底的自然流露。

二、青衣风骨:戏曲基因的现代演绎

京剧青衣讲究端庄凝重,娴静大方,这种审美深深影响着曾黎的表演哲学。《聊斋志异之画皮》中,她将梅派青衣的含而不露融入角色塑造,明明饰演吃人心的妖魅,却用克制的眼波传递出千年孤寂。这种矛盾张力,正是戏曲写意精髓的现代表达。

2019年《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组特意邀请她指导戏曲身段。她示范的兰花指并非简单造型,而是从腕到指尖的力道流动:青衣的手势要像水袖延伸,指尖要有气韵。主演黄晓明感慨:曾老师的手会讲故事。

三、文化摆渡:在流量时代守护传统

当综艺节目《最美中国戏》发出邀约时,曾黎毫不犹豫推掉商业活动。录制现场,她素颜重现《霸王别姬》的虞姬扮相,剑舞起落间依稀可见少年功架。节目组准备的护膝被她婉拒:当年在水泥地上跪步都没用过。

这种坚守在当今娱乐圈尤为珍贵。2022年汉服文化周,她身着自制改良戏服亮相,衣襟处暗藏的青衣传统纹样,正是向启蒙老师致敬。正如她所说:戏曲不是古董,而是流动的血液,关键要找到与现代共鸣的脉搏。

从长江边的戏校少女到聚光灯下的实力演员,曾黎始终带着戏曲的魂。当她在直播间即兴唱起《梨花颂》,当她在机场被拍到仍在默练云手,人们突然读懂了她眼角眉梢的古典气韵——那不是表演,而是生命与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份坚守恰似一脉清泉,默默滋养着浮躁的演艺生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