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惊梦:曾黎的戏曲人生

梨园惊梦:曾黎的戏曲人生

2023年盛夏,北京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正在为京剧《锁麟囊》上妆的曾黎突然停住笔。镜中人的眉眼轮廓,与二十年前在湖北省戏曲学校练功房里的少女身影重叠,勾起了那段浸润着汗水与胭脂香的往事。

一、荆楚沃土育新苗

1990年的武汉,长江水裹挟着潮湿的暑气漫过江堤。十二岁的曾黎背着行李站在湖北省戏曲学校的朱漆大门前,浑然不知自己即将推开一扇通往传统艺术秘境的大门。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艺术殿堂,培育过朱世慧、杨俊等戏曲名家,此刻向这个汉江边长大的少女敞开了怀抱。

青衣课堂里,水袖翻飞似流云。曾黎每天要完成吊嗓、跑圆场、耗山膀三大基本功训练,清晨五点半的练功房总能看见她对着镜子练习云手。刀马旦老师张丽娟记得,这个倔强的姑娘为了一段《天女散花》的绸带舞,在排练厅摔得膝盖淤青仍不肯停歇。七载寒暑,她不仅掌握了京剧、汉剧、楚剧等不同剧种的表演程式,更在《贵妃醉酒》《穆柯寨》等经典剧目中担纲主角。

二、跨界舞台觅新生

世纪之交的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进修生。当同学们在排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时,曾黎却总在课余时间溜进戏曲系练功房。她将戏曲的手眼身法步融入影视表演,在电视剧《秦淮悲歌》中,一个水袖抛接的动作让导演当场拍案叫绝。

这种独特的表演基因在《聊斋志异之画皮》中得到完美绽放。她饰演的梅三娘,既有戏曲旦角的哀婉凄美,又带着刀马旦的凌厉锋芒。某个特写镜头里,她缓缓抬眸的瞬间,分明是程派青衣经典的抬眼技法,却让观众读出了现代女性特有的坚韧。

三、文化传承者的自觉

2019年央视戏曲春晚的舞台上,曾黎与京剧名家王珮瑜合作的《梨花颂》引发热议。她创新性地将青衣唱腔与流行音乐编曲融合,社交媒体上曾黎戏腔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面对年轻观众的追捧,她在采访中却说:我不过是个传统文化的转译者。

在横店影视城的化妆间,常能看到曾黎教年轻演员练习戏曲身段。她总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当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运用兰花指或鹞子翻身时,千年文化就在此刻重生。这种自觉的文化传承,让她的表演始终带着传统文化的DNA,在光影世界中开出奇异的花。

从长江之滨的练功房到镁光灯下的红毯,曾黎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的跨时空对话。当被问及戏曲学习的意义时,她抚摸着戏服上的苏绣纹样轻声道:那些年学的不只是唱念做打,更是在血脉里刻下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密码。这话语,恰似戏台上的一记云板,余韵悠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