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游走于传统与现代间的戏曲精灵
曾黎:游走于传统与现代间的戏曲精灵
在戏曲界这个讲究师承辈分的传统行当里,曾黎像一株自由生长的青竹,既扎根于千年戏曲的沃土,又舒展着当代艺术的枝桠。这位半路出家的戏曲人,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影视演员到戏曲名家的蜕变,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夹缝中开辟出独特的艺术疆域。
一、从荧屏到戏台的非典型转身
2014年北京长安大戏院的《白蛇传》公演,曾黎的许仙甫一亮相便引发热议。这个在电视剧里塑造过无数经典形象的影视演员,卸下现代妆容,穿上传统戏服,却意外展现出惊人的戏曲天赋。她的水袖抛掷如云,台步轻盈似风,更难得的是将影视表演中的细腻情感注入程式化的戏曲身段,让千年传说焕发新的生机。
这场跨界演出并非玩票性质的尝试。为了这场演出,曾黎推掉三部电视剧邀约,跟随京剧名家程派传人张火丁闭关学艺两年。每天清晨五点雷打不动的吊嗓,把水袖甩到手臂红肿仍不罢休的执着,让梨园行的前辈们对这个外来者刮目相看。
二、打破程式的艺术革新者
在昆曲《牡丹亭》的改编中,曾黎大胆引入现代舞元素。当杜丽娘游园惊梦的经典桥段遇上当代肢体语言,传统的一板一眼被解构成流动的诗意。这种创新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建立在她对戏曲本体的深刻理解之上——她深知程式化动作背后的情感逻辑,所以能精准把握改编的尺度。
这种艺术自觉源自她独特的创作方法论。每接手一个角色,曾黎都会建立厚达百页的人物档案,从历史背景到心理动机事无巨细。在排演《穆桂英挂帅》时,她甚至专程赴山西寻访杨家将后人,将口述历史转化为舞台上的细微表情。
三、传统戏曲的当代摆渡人
在短视频平台,曾黎的戏曲科普账号拥有百万粉丝。她用戏曲盲盒概念拆解生僻的戏曲知识,把西皮二黄变成洗脑神曲,让翎子功变身时尚发饰。这种举重若轻的传播方式,成功吸引大批95后观众走进剧场。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发起的戏曲工作坊,每年选拔非科班出身的年轻人进行特训。这里没有森严的门第观念,只有对戏曲最纯粹的热爱。已有6位学员通过这个平台登上国家级舞台,证明传统艺术完全可以在当代找到新的传承路径。
在这个传统艺术面临转型阵痛的时代,曾黎的存在恰似一剂温和的改良药方。她不颠覆传统,而是用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不标榜创新,却在润物无声中拓展戏曲边界。这种非典型的戏曲人生,或许正是古老艺术焕发新生的密码——既要做传统的虔诚信徒,更要成为时代的敏锐解读者。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