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群:被岁月尘封的川剧明珠
曾令群:被岁月尘封的川剧明珠
在重庆磁器口古戏楼斑驳的廊柱下,一位古稀老人颤巍巍地打开褪色的木匣。匣中泛黄的戏折子,记载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剧舞台最耀眼的名字——曾令群。那些模糊的墨迹里,藏着一段被时光掩埋的梨园传奇。
一、青衣绝唱:蜀地梨园出明珠
1943年的重庆朝天门码头,12岁的曾令群跟着戏班走跳板时,谁也没料到这个瘦弱丫头会成为川剧界的活杜十娘。彼时川剧名角辈出,她却凭着独特的云遮月唱腔突围——初听如薄雾笼江,细品似冷月穿云,在《李亚仙》刺目劝学一折中,将青楼女子的柔情与刚烈演绎得入木三分。
老戏迷至今记得1956年那场《白蛇传》。当曾令群饰演的白素贞在断桥一折甩出十三米长的水袖时,整个剧场鸦雀无声。那双素白绸缎忽如惊涛拍岸,忽似流云舒卷,将白娘子爱恨交织的心绪化作漫天飞雪。次日《重庆日报》剧评写道:此等水袖功,蜀中五十年未见。
二、红氍毹上的艺术革命
在传统川剧面临存亡危机的年代,曾令群做出了惊人之举。1958年排演《江姐》时,她大胆将西洋弦乐引入川剧伴奏。当二胡与提琴在红梅赞唱段中水乳交融时,老艺人们先是错愕,继而热泪盈眶——川剧的魂没丢,却添了新时代的光。
她更革新了旦角表演程式。在《武则天》中首创三步登殿身段:第一步踏碎千年礼教,第二步碾过男权藩篱,第三步稳稳立定女皇威仪。这般突破传统的演绎,让北京来的专家惊叹:川剧出了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三、幕落余音:艺术生命的另一种绽放
特殊年代让曾令群褪下戏装,却在牛棚里孕育出传世之作。她用烧火棍在地上画身段图谱,借风声雨声练气息控制。平反后编撰的《川剧旦角表演十二讲》,成为后辈奉为圭臬的武功秘籍。
晚年收徒时,她总要先教三气法:清晨对竹林练清气,正午面骄阳养正气,夜半望星空蓄灵气。2010年病榻上的最后示范,枯瘦的手指仍在空中勾勒着杜十娘抛宝入江的弧线。那一刻,长江的涛声与戏台的锣鼓,在病房里奇妙地共鸣。
当磁器口的游客驻足观看新生代演员的《秋江》时,或许不会注意到后台那幅泛黄的剧照。照片里,曾令群的水袖永远定格在最美的弧度,像一道跨越时空的虹桥,连接着川剧的过去与未来。那些她唱过的戏文,早已化作巴山夜雨,浸润着蜀地的每一寸泥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