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科打诨:戏台暗藏的乾坤手
插科打诨:戏台暗藏的乾坤手
各位看官且听我道来,这戏台之上最讨人嫌的角儿,非那插科打诨的丑角莫属。您瞧他歪戴盔头斜插翎,脸上抹着三花脸,张嘴就是荤素不忌的浑话。可您若真当他是来搅局的,那可就着了道——这插科打诨的功夫,正是戏台上四两拨千斤的绝活。
一、丑角的十八般武艺
您可曾见过《西厢记》里法聪和尚的机锋?这佛门中人偏生一张利嘴,三言两语把张生说得面红耳赤。昆曲《孽海记》里的和尚更绝,敲着木鱼念着男想女,女想男,生生把佛门清规念成了红尘笑谈。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表演,实则是把佛经禅语嚼碎了揉进市井俚语,让菩萨罗汉都沾上烟火气。
京剧中武丑的功夫更是了得。《三岔口》里刘利华摸黑打斗,一个鹞子翻身接金鸡独立,手里钢刀寒光闪闪,嘴里还不忘喊句这黑灯瞎火的,别砍着自己人。刀光剑影间冷不丁冒句俏皮话,看得人又紧张又发笑。
川剧丑角更是个中翘楚。《滚灯》里的皮金头顶油灯翻跟斗,灯不灭油不洒,嘴里还要数着一个筋斗两文钱。这般绝活配上插科打诨,硬是把苦练三十年的功夫说成街头卖艺的营生。
二、戏台背后的乾坤术
您道这插科打诨只是逗闷子?且看《群英会》里的蒋干盗书。周瑜帐中那场戏,蒋干偷信时丑态百出,看似滑稽可笑,实则处处暗藏杀机。丑角的插科打诨成了计中计的催化剂,笑闹间就把曹营八十万大军推向了火海。
昆曲《十五贯》里的娄阿鼠更是个中高手。这贼人赌钱输了赖账,一句我娄阿鼠虽穷,可从不欠赌债说得义正辞严,转眼就偷了屠户的肉包子。这般正话反说,把市井无赖的嘴脸描摹得入木三分。
最绝的当属《打渔杀家》里的教师爷。这厮带着群混混来收渔税,开口就是咱们是讲理的人,可那满脸横肉配上摇头晃脑的做派,活脱脱把讲理二字念成了反话。这种反讽式的插科打诨,比直白的控诉更有力道。
三、千年传承的活化石
您可知道这插科打诨的功夫,能追溯到汉代的角抵戏?那时候的俳优就敢在帝王面前说俏皮话,东方朔讽谏汉武帝,靠的就是这插科打诨的功夫。到了宋元杂剧,副末、副净这些角色更是把市井语言玩出了花,《张协状元》里丑角说的我要做官人娘子,活脱脱是宋代市井女子的心声。
昆曲大师王传淞演《十五贯》的娄阿鼠,偷钱时那缩脖端肩的做派,活像只真老鼠成了精。川剧名丑周企何演《迎贤店》的店婆,一句客官你莫走夜路说得阴阳怪气,把势利小人的嘴脸演得让人又恨又笑。这些大师的功夫证明,插科打诨不是胡闹,而是千锤百炼的艺术。
今人看戏总觉得插科打诨过时,可您细品《暗恋桃花源》里那个满口网络用语的古代人,或是相声剧里化用流行语的丑角,老祖宗的智慧仍在焕发新生。这插科打诨就像戏台上的盐,少了它,再好的戏也成了没滋味的白水。
戏谚有云:无丑不成戏。这插科打诨的功夫,恰似川剧变脸时那柄突然展开的折扇,看似随意一挥,内中藏着三十六路变化。下次看戏时您多留个心眼,保准能从那插科打诨里品出戏班子的真功夫。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