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科打诨:中国戏曲里的幽默密码,到底藏在哪出戏里?
插科打诨:中国戏曲里的幽默密码,到底藏在哪出戏里?
北京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昆曲名丑刘东来正往鼻梁上抹白粉。他手中的油彩笔突然顿住,转头对徒弟说:丑角的魂儿不在扮相,在'插科'的尺寸。这番话道破了中国戏曲传承千年的幽默密码。当西方戏剧还在教堂里演宗教剧时,中国的戏台上早已有了让观众捧腹的插科打诨,这种独特的喜剧艺术,究竟在哪些剧种中开出了最绚丽的花朵?
**一、昆曲:雅部中的俗趣密码**
明代文人潘之恒在《鸾啸小品》中记载,昆山腔改革者魏良辅曾将市井俚语融入水磨调,造就了雅俗共赏的独特风貌。在《西厢记》闹简一折,红娘故意曲解张生的书信,将相思病说成风寒症,这种文白相间的打诨,恰似苏州园林漏窗中透出的市井烟火。昆丑的表演讲究三白(眼白、鼻白、唇白),在《十五贯》里,娄阿鼠偷钱时的鼠步与官腔十足的念白形成荒诞反差,让观众在雅致的曲牌中捕捉到会心一笑。
**二、川剧:麻辣鲜香的幽默盛宴**
成都悦来茶园的老茶客都晓得,看川剧定要等到花子戏上场。丑角踩着锣鼓点跃出戏台,用地道的四川方言甩出一串展言子:你娃是癞格宝吃豇豆——悬吊吊的!这类歇后语式的插科,就像沸腾的火锅里翻腾的花椒,刺激着观众的神经。《秋江》里的艄翁与陈妙常的对手戏,老艄公故意把潘郎听成胖狼,将才子佳人的浪漫化作市井生活的诙谐。更绝的是变脸前的抹脸动作,总伴着夸张的挤眉弄眼,把惊险的特技化为喜剧的惊叹号。
**三、越剧:女儿国里的幽默突围**
很多人不知道,以才子佳人戏见长的越剧,丑角竟是清一色的女丑。1953年上海越剧院排演《梁祝》时,扮演四九的演员突发奇想,在十八相送时用嵊州土话喊了句小姐,前头有只花蝴蝶!,这句即兴创作竟成了经典。越剧女丑的幽默如同西施浣纱时溅起的水花,在缠绵悱恻中平添灵动。《九斤姑娘》中石二佬的贪婪嘴脸,被女演员用纤纤玉指比划出市侩相,这种性别反差的喜剧效果,恰似绍兴黄酒里撒的那把话梅,酸甜交迸。
从昆曲雅韵到川剧麻辣,中国戏曲的插科打诨从来不是简单的搞笑。京剧名丑萧长华曾说:丑角是戏班的胆,这个胆既指插科打诨调节冷场的本事,更暗含刺破虚伪的锋芒。当现代喜剧还在堆砌网络段子时,传统戏曲中的幽默智慧,早已在唱念做打间完成了对世态人情的解构与超越。下次进剧场,不妨细听丑角们那些嬉笑怒骂,或许能听见超越时空的会心一笑。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