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栓一插戏开场,河北梆子《喜荣归》里的烟火气
门栓一插戏开场,河北梆子《喜荣归》里的烟火气
吱呀一声,榆木门栓重重落下。台上青衣女子背靠门板,手指绞着绢帕,眼波流转间,戏就活了。这不是哪出深宅大院的苦情戏,而是河北梆子《喜荣归》里最勾人的烟火气。
一、门栓响处见人心
老戏迷都知道,河北梆子讲究真刀真枪。不是真要抄家伙,而是要把生活里细碎的光景揉进戏里。《喜荣归》里赵庭玉上京赶考,妻子崔秀英在家苦守寒窑。那根榆木门栓,就成了最会说故事的角儿。
晨起插栓时,手指要微微发颤,木栓与铜环相碰的声响得脆而不利。这是新妇的羞涩,也是寒门小户的谨慎。待到听闻丈夫高中,插栓的动作忽然带起一阵风,木栓咣当入槽,震得台前观众心尖儿都跟着颤——这哪是插门栓,分明是把三年相思都钉进了木头缝里。
二、梆子声里的市井味
光绪年间的老戏单上,《喜荣归》还有个诨名——《小放羊》。这戏不唱帝王将相,专演市井人家。崔秀英的碎步要走出胡同里小媳妇的利落,赵庭玉的官步得端着三分穷秀才的迂阔。
老艺人传下的诀窍在三响:门栓响、梆子响、钱板响。赶考临别,铜钱往青石板上那么一撒,得掷出雨打芭蕉的脆劲儿。待到高中归来,衙役鸣锣开道,梆子声忽然转急,像极了街坊四邻奔走相告的脚步声。
三、百年门栓新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裴艳玲先生把这出戏带进中南海。红墙碧瓦间,那根磨得发亮的榆木门栓成了焦点。有老领导看得入神,散场后拉着琴师问:这门栓,是照着保定老宅子做的吧?
新世纪的小剧场里,年轻演员给门栓系上红绸。灯光暗处,一抹艳红随着插栓动作翻飞,倒像是把旧时光里的烛火重新点亮。有观众说,看着那根门栓,忽然懂了祖辈说的过日子就像唱梆子,一板一眼都是戏。
如今走进河北乡间的庙会,还能看见白发老翁跟着门栓响动打拍子。那咣当一声,震落了房梁上的积年尘土,也叩开了时光的门环。谁说传统戏不鲜活?你看那根门栓,插了百年还在戏台上吱呀作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