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里的戏台子:一壶茶里听百年风雅
茶馆里的戏台子:一壶茶里听百年风雅
成都人民公园的露天茶馆里,老茶客王伯端着盖碗茶的手突然顿住。正午阳光穿过银杏叶的间隙,在竹椅间投下斑驳光影,戏台上水袖翻飞的旦角正唱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这场景,恍惚间让他想起四十年前父亲带他听戏的光景。
一、戏台子上的活文物
老茶馆的戏台总透着股沧桑气。六尺见方的台面上,褪色的红漆斑斑驳驳,两侧挂着出将入相的布帘早被岁月洗得发白。但就是这方寸之地,却藏着戏曲最本真的模样。
成都悦来茶馆的川剧表演,至今保留着清代的围鼓传统。五六个乐师围坐台侧,锣鼓家什摆在竹编簸箕里。老琴师说这叫响器不离土,接地气的配乐才能与市井声息相通。旦角踩着二寸厚底靴登场时,木地板发出吱呀声响,倒像是给唱腔添了天然的节拍。
二、茶碗里的众生相
早年间,茶馆掌柜都懂得看茶排戏的门道。晨光初现时先唱《秋江》这类文戏,配着茶客碗中舒展的竹叶青;晌午改演《滚灯》《裁衣》等丑角戏,逗得端着三花茶的商贩们前仰后合;待到暮色四合,《白蛇传》的唱腔混着茉莉香片,就成了晚茶最好的佐料。
重庆磁器口的老茶倌还记得,五十年前有对卖灯影牛肉的夫妻,每日必来听《柳荫记》。女的听得抹泪,男的却只顾叫好,惹得跑堂小哥打趣:您二位这出《夫妻观灯》,倒比台上的戏还热闹。
三、茶香氤氲的戏魂
老茶客最懂听戏要听褶子的道理。锦江剧场退休的琴师张师傅,如今在文殊院旁的茶馆带徒弟。他说真正的功夫在那些起承转合的细微处——青衣转身时袍角荡起的弧度,老生捋须时手指的震颤,都要与盖碗茶揭盖的脆响暗合。
去年深秋,我在彭镇老茶馆遇见位九旬老人。他颤巍巍从布包里取出本泛黄的工尺谱,封面题着《霓裳续谱》。阳光斜照在谱面上,那些虫蛀的小洞仿佛成了天然的音符。老人说这是民国时用三斤米换来的,如今唱戏的年轻人都不识得了。
暮色中的茶馆渐渐亮起灯笼,戏台上《玉簪记》正唱到琴挑一折。陈妙常的云帚扫过潘必正的折扇,台下茶碗与杯盖的磕碰声忽然轻了下去。这一刻,六百年的昆腔混着茉莉茶香,在袅袅水汽中化作永恒。茶凉了可以续,戏散了还会再开锣,这方寸戏台承载的,何尝不是中国人流转千年的精神茶汤。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