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茶陵职高戏曲班的排练室大门,我找到了戏曲传承的另一种可能

推开茶陵职高戏曲班的排练室大门,我找到了戏曲传承的另一种可能

清晨六点的茶陵职高飘着薄雾,戏曲班的学生们已经列队在操场上开嗓。他们并非想象中的戏曲世家传人,却用带着茶陵口音的唱腔划破寂静,让我这个误入排练室的旁观者,意外窥见了传统戏曲在当代职教土壤中生长的鲜活模样。

**一、练功房里藏着的硬核日常**

压腿架上的汗水还未干透,一群十四五岁的少年已经开始了毯子功训练。身形瘦小的李雨晴在连续三个空翻后重重摔在垫子上,指导老师张红梅没有立即扶她,反而用竹板敲着地面:膝盖再收紧两分,起势时腰要像弓弦一样绷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戏曲班学生需要完成从唱念做打到身段眼神的系统训练,甚至要专门学习湖南方言来掌握地方戏曲的咬字发音。

**二、舞台背后的现代突围**

在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外,戏曲班开辟了新媒体实践课。学生们用手机拍摄练功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尝试戏曲妆造科普。去年改编的湘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将西方经典剧情融入传统程式动作,在县文化节演出时让年轻观众直呼没想到戏曲还能这么潮。这种创新并未背离传统,正如老艺人周师傅所说:老祖宗的魂要守住,但要让年轻人听得懂我们的心跳。

**三、从练功毯到人生舞台的蜕变**

毕业生陈昊的微信朋友圈里,既有在省剧团演出的定妆照,也有他创办的少儿戏曲培训班的日常。这个曾经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农村孩子,如今能对着直播镜头侃侃而谈戏曲文化。戏曲班近年毕业生中,38%进入专业院团,45%选择升学深造,还有17%像陈昊这样自主创业,在城乡接合部开出朵朵戏曲之花。

夕阳西下时,排练室又响起《刘海砍樵》的曲调。看着镜墙前那些青涩却专注的面庞,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这些沾着汗水与泥土的日常坚持中。茶陵职高戏曲班或许培养不出戏曲大师,但它正用最朴实的职业教育,为传统艺术续写着生存与重生的可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