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瓶记》:一折老戏里的中原烟火

《茶瓶记》:一折老戏里的中原烟火

河南曲剧的戏台上,常有这样的场景:一方褪了漆的八仙桌,两个豁了口的青瓷碗,三五个身着粗布衣裳的梨园子弟,便能把中原百姓的喜怒哀乐唱得荡气回肠。《茶瓶记》这出百年老戏,恰似茶瓶里温着的粗茶,看似平淡却余味绵长,将市井百态酿成戏文里的醇香。

一、泥腿子闯出的曲剧江湖

1926年洛阳东关大槐树下,几个踩着高跷唱高跷曲的庄稼汉,卸下绑腿改唱地摊戏。谁曾想,这泥土里长出的声腔,竟在洛阳老城茶馆里扎了根。曲剧脱胎于鼓子曲、高跷曲,带着黄河滩头的泥沙气,唱着《小姑贤》《柜中缘》这些家长里短。艺人们用三弦坠胡托着调门,把豫西调、豫东调揉成新腔,硬是在豫剧、越调的夹缝里唱出片天地。

《茶瓶记》里那对走街串巷的货郎担,恰似早期曲剧艺人的写照。单文通、刘莲蓬这对欢喜冤家,一个背着茶瓶卖杂货,一个跟着货郎讨生活,插科打诨间尽是中原方言的机锋。老艺人们说,早年间演这出戏,台下总有挑担的小贩跟着哼唱,戏里戏外都是烟火人间。

二、茶瓶里的世情百味

青瓷茶瓶在戏中是个妙物。单文通失手打碎茶瓶,引出刘莲蓬的嗔怪:这茶瓶是俺娘陪嫁的南阳玉瓷,摔碎了可怎生是好?看似寻常的拌嘴,藏着中原婚嫁民俗的密码。旧时豫西姑娘出嫁,陪嫁茶瓶寓意平平安安,碎瓶如碎玉,倒逼出段啼笑姻缘。

老观众最惦念丑角单文通的十八翻:碎步踉跄、矮子功、甩髯口,把个市井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旦角刘莲蓬的哭楼一折更绝,三起三落的哭腔,从抽泣到嚎啕,把豫西妇女的泼辣与柔肠唱得入木三分。这些程式化表演,藏着曲剧艺人观察市井的慧眼。

三、老戏新唱的当代密码

2019年洛阳曲剧院复排《茶瓶记》,老戏迷发现茶瓶变成了塑料水壶,货郎担上多了二维码。年轻演员在夜奔一折加入街舞元素,引得台下喝彩连连。这种创新并非颠覆,正如老艺人所说:曲剧本是草台戏,最该接烟火气。

在郑州戏曲小巷,票友们用抖音直播《茶瓶记》选段,评论区飘过求茶瓶链接的调侃。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开设线上工坊,教网友用泥塑捏戏中人物。当单文通的表情包在微信流传,这出百年老戏正以新的方式活在市井之间。

曲剧《茶瓶记》像面铜镜,映照出中原百姓的生活本相。戏里摔碎的茶瓶终被金箔修补,恰似传统戏曲在当代的蜕变重生。当幕布再次拉开,那熟悉的坠胡声响起,我们依然能看见黄河水滋养的民间智慧,在戏台方寸间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