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袅袅听京韵:老茶馆里的京剧是啥戏?

茶香袅袅听京韵:老茶馆里的京剧是啥戏?

北京前门外的老茶馆里,一壶高沫正冒着热气,八仙桌旁的老茶客闭眼打着拍子,台上旦角的水袖甩得正欢。这茶室里的京剧,和长安大戏院里的《贵妃醉酒》可大不相同,倒像是梨园行里的私房菜,藏着最地道的京味儿。

一、茶室京戏的前世今生

道光年间的广和楼戏园,原是卖茶水的查家茶楼。茶客们发现,喝茶时来段皮黄更添滋味,掌柜的灵机一动,在茶棚里搭起了戏台。自此,老北京的茶馆里便有了茶叶末子拌戏文的说法。同光年间,四九城的茶馆十有八九都支着戏台,连护国寺的庙会茶摊都要请个票友唱上两段。

这些茶馆戏台不过方丈之地,却走出过谭鑫培这样的伶界大王。老辈人回忆,谭老板早年间在茶楼唱《定军山》,能把茶碗里的水纹都震出涟漪。茶客们听戏不用买票,茶钱里自含了戏份子,跑堂的提着铜壶满场转,倒水的吆喝声和着胡琴响,倒成了天然的和弦。

二、茶碗里的京腔京韵

茶室戏台容不下全本《四郎探母》,角儿们便专拣戏核儿来唱。《小放牛》里村姑与牧童的对唱,《拾玉镯》中孙玉姣的做活儿戏,这些折子戏最讨茶客欢心。某年腊月,中和园茶馆唱《连升店》,穷书生王明芳一句我本是一书生进京赶考,跑堂的适时递上热毛巾把子,倒比戏里的店家还殷勤三分。

琴师李四爷说得好:茶馆戏要像茉莉花茶,闻着香,喝着润。旦角的水袖甩到茶桌边,老生唱到欺寡人时茶碗盖叮当响,这些即兴的互动,恰似茶汤里浮沉的茉莉花瓣。某次程长庚在茶馆唱《文昭关》,唱到一轮明月照窗前时,跑堂的特意吹灭了两盏油灯,月光真就透过窗棂洒在戏台上了。

三、市井烟火中的艺术真味

茶室里的戏文总带着烟火气,《打面缸》里县官跌进面缸的丑态,《小上坟》中刘禄景骑驴的滑稽,逗得茶客喷茶大笑。这些玩笑戏在正经戏园难登大雅,却在茶馆里生根发芽。有文人作竹枝词:茶烟戏鼓乱纷纷,小丑插科最可闻。莫道市井无雅趣,三弦声里说古今。

天桥的福海居茶馆,常年驻场的板凳头戏班最懂茶客心思。他们能把《空城计》改成卖烧饼的智退城管,诸葛亮摇着鹅毛扇唱西皮流水:我本是卖烧饼的汉,城管来了心胆寒。这种戏中戏的机锋,恰似茶汤回甘,余味悠长。

如今的老舍茶馆里,依然保留着这份市井雅趣。当铜壶嘴腾起白雾,戏台上的锣鼓点踩着茶客的掌声响起,恍惚间仿佛看见程长庚在茶香中甩髯口,谭鑫培在八仙桌间走圆场。这茶室里的京剧,就像茉莉花茶里沉浮的茶叶,看似零落,却泡出了最浓酽的京味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