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小孩唱戏都去哪学?探秘老街坊口口相传的戏曲课堂

茶园小孩唱戏都去哪学?探秘老街坊口口相传的戏曲课堂

清晨六点的茶园街巷,吴侬软语的吊嗓声混着茉莉花茶的香气飘散开来。转角的老戏台前,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孩子正跟着老师傅练习云手转身,红扑扑的小脸上沁着汗珠。这些能把《牡丹亭》唱得有模有样的孩子,究竟师从何人?

一、藏在青砖黛瓦间的戏曲传承

茶园老戏楼斑驳的朱漆木门后,八十三岁的徐云仙仍在传授昆曲水磨调。这位省非遗传承人的课堂没有招生简章,全凭街坊口耳相传。每周三次课,二十来个孩子跟着徐奶奶的檀板声,在明代留下的青石戏台上踩着台步。木地板被几代人磨出的凹痕,成了天然的站位标记。

三牌坊小学的戏曲社团藏着另一处秘密基地。音乐教师李婉秋把自家祖传的戏服箱搬进活动室,湘绣蟒袍与改良校服挂在一处。去年中秋,她带着孩子们在社区茶馆的评弹舞台上演《三打白骨精》,老茶客们看得直拍大腿:这些小囡比电视里的武生还利索!

二、市井里的艺术启蒙

菜场二楼的文化站周末总飘着胡琴声。下岗工人王建国在这里开了个免费戏曲班,用卖菜攒的钱置办了整套锣鼓家什。他的学生多是摊贩子女,剁肉馅的节奏成了天然的锣鼓经。去年庙会,孩子们表演的《穆桂英挂帅》让买菜大妈们红了眼眶。

茶馆老板周明德另辟蹊径,把茶艺与戏曲结合。小茶艺师们端茶时要走圆场步,斟茶手法借鉴了兰花指。周末的亲子茶会上,孩子们唱着改编的《采茶调》奉茶,家长手机镜头追着拍个不停。这种沉浸式教学,让传统文化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

三、传统文化的新生长

幼儿园老师林芳把戏曲元素编进游戏。孩子们用皱纹纸做髯口,拿晾衣杆当马鞭,在过家家时自然习得戏曲程式。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承,让五岁的妞妞能完整唱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还自创了奥特曼大战白骨精的戏码。

社区APP上的戏曲慕课点击量已破十万。老艺人们戴着老花镜录制的短视频里,一招一式都配上童趣解说。7岁的小宇跟着视频学会变脸绝活,在班级联欢会上表演时,连班主任都惊得合不拢嘴。

暮色中的茶园老街,戏班后人仍在青石板上勾画着油彩。当稚嫩的童声唱响百年戏文,檐角风铃与胡琴声交织成独特的和弦。这些散落在市井的戏曲课堂,正用最鲜活的方式续写着文化基因。或许明天,你家孩子放学路上经过的某个老茶馆,就是下一个戏曲新星的启蒙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