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昌吉河南戏曲茶楼:丝路咽喉的乡音记忆

【探访昌吉河南戏曲茶楼:丝路咽喉的乡音记忆】

老板,今儿有《朝阳沟》的段子不?一口带着河南腔的普通话在茶楼门口响起。推开雕花木门,迎面是混着茉莉茶香的热闹人声——这里不是中原腹地,而是新疆昌吉市北京南路的一处角落。一家挂着豫韵茶楼牌匾的老店,默默守着河南戏曲在边疆的烟火气。

茶楼老板李长河是疆二代,父辈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周口支边到新疆。十年前,他发现昌吉的河南老乡聚会时总爱哼几句曲剧,索性把自家小院改成了茶楼。起初就摆几张木桌,街坊们带着保温杯来听戏,现在连哈萨克族的老茶客都能跟着梆子打拍子了。老李擦着柜台上的茶渍,眼角笑出褶子。

每周五晚是茶楼的开箱时间。七点半刚过,三百多平的空间就挤满了人。台上拉弦子的马师傅是昌吉豫剧团退休的琴师,一杆坠胡拉得婉转悠扬。常驻的票友们轮流登台,《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的经典选段次第上演。最妙的是观众席里的互动——当台上唱到辕门外三声炮时,后排几位白发老人会不约而同用茶碗敲击桌面应和,叮当声里尽是乡愁。

不同于专业剧场,这里的消费亲民得让人意外。十块钱能泡一壶信阳毛尖坐整晚,加五元还有焦香的花生瓜子。常客张大姐是昌吉棉纺厂退休职工:我孙子在郑州读大学,每次视频都让娃子看茶楼直播。他说在老家都没见过这么地道的豫剧氛围。

茶楼二层还藏着个微型戏曲博物馆。玻璃柜里陈列着褪色的戏服、手抄剧本,墙上的老照片记录着兵团时期的业余剧团风采。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件修补过的蟒袍——这是2017年河南豫剧院二团来交流时留下的纪念品。值班的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努尔能熟练介绍每件展品:我在这儿打工三年,现在都能唱两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了。

夜色渐深时,茶楼会切换成自由场模式。有票友即兴来段大调曲子,也有年轻人尝试用冬不拉给豫剧伴奏。混合着河南话和新疆方言的说笑声中,柜台后的老式留声机仍在循环播放常香玉的《破洪州》——这方寸之间的戏曲茶楼,早成了丝绸之路新驿站上独特的文化共生体。

地址:昌吉市北京南路与南公园西路交叉口东100米

营业时间:每日14:00-23:00(周五演出日延长至24:00)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