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锣鼓一响,河南人的魂儿就醒了——中原戏曲的烟火气与筋骨

庙会锣鼓一响,河南人的魂儿就醒了——中原戏曲的烟火气与筋骨

豫中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十里八乡的百姓就踩着露水往镇上的庙会赶。远远听见板胡与梆子的声浪在麦田上翻涌,裹着油条胡辣汤的香气钻进鼻腔。七旬老汉把旱烟袋往腰里一别,脚下步子又快了几分——这乡音乡韵的戏文,可比城里剧院那戴着麦克风的唱腔够味儿。

一、草台班子的活色生香

在郑州人民公园的百年皂角树下,总有几个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拉弦的老张头原是国营豫剧团的琴师,退休后把养老钱都换了新蟒袍;唱花旦的刘婶开着三家烩面馆,逢初一十五必要来亮几嗓子。他们的《穆桂英挂帅》没有华美布景,但杨令公出征时甩髯口的力道,能把树梢的麻雀惊得扑棱棱飞起。

曲剧《陈三两》里那些家长里短的唱词,在洛阳老城的茶馆中格外鲜活。跑堂的拎着铜壶穿梭添水,台下嗑瓜子的婆子听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时,抹泪的手顺势把瓜子皮扫到条凳底下。这种浸着生活气的表演,比博物馆里的戏曲影像资料生动百倍。

二、戏比天大的江湖规矩

豫西山区至今流传着戏不过山的讲究,越调戏班翻越伏牛山时,总要抬着唐王李世民的木雕戏神开道。2018年淅川丹江湖移民新村的首场大戏,老艺人硬是划着木盆在淹没区旧址演了半出《收姜维》,说是不给龙王唱段戏,怕镇不住新家的风水。

在开封朱仙镇的年画作坊里,戏曲脸谱不是简单的装饰图案。老匠人调朱砂时念叨着红忠紫孝黑正白奸,画到包拯的月牙印时必定净手焚香。这些流淌在民间的戏曲符号,早与中原百姓的生死嫁娶融为一体。

三、老树新枝的倔强生长

郑州戏曲小巷的00后票友群,常在直播平台用豫剧唱腔翻唱流行歌曲。他们改编的《五世请缨》电子混音版,让九十二岁的马金凤老师在病房跟着打拍子。在许昌戏曲职业学院的练功房,孩子们压腿时刷着抖音里的变装视频,但老师一放《花木兰》的出征锣鼓,眼神立马变得英气逼人。

巩义竹林镇的戏曲存折计划颇有意思,老乡们存够二十场戏的观看记录,就能兑换农机具补贴。镇文化站长说这是跟年轻人学的打卡套路,没想到真让戏台下的白头发里掺进了几缕挑染的紫红。

暮色中的浚县古戏楼,最后一折《朝阳沟》的余韵在黄河故道上飘荡。收摊的烧饼摊主哼着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三轮车把上挂着的收音机还在播送豫剧名家李树建的访谈。中原大地的戏曲魂,就这样在日常的褶皱里生生不息,像黄河岸边的红柳,风沙愈烈,根扎得愈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