汊涧小学戏曲班探秘:娃娃们的戏台人生
【汊涧小学戏曲班探秘:娃娃们的戏台人生】
张老师,您看我这兰花指够不够圆?下午四点半,汊涧小学排练室里,扎着羊角辫的三年级学生小雨踮着脚尖,正对着镜子反复调整手势。窗外飘来槐花香,和着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咿咿呀呀声,勾勒出这所乡村小学独特的艺术剪影。
一、从看热闹到唱门道
起初家长们都不理解,觉得学戏耽误功课。戏曲班创始人李红梅老师还记得三年前的场景。这位退休返聘的老教师翻出手机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报名表——首届戏曲班报名时,全校800多个孩子里只有17个报名,其中还有5个是被家长硬拽来的。
转折发生在去年元旦汇演。当二年级的孩子们完整呈现《天仙配·鹊桥》选段时,台下家长们举着手机的手都在抖。饰演七仙女的小雨妈妈抹着眼泪说:没想到我家皮猴儿能这么有模有样地唱黄梅戏。
二、土法炼钢的戏曲课堂
走进戏曲班教室,墙上贴的不是常见的水墨画,而是手绘的戏曲脸谱分解图。角落里堆着自制的刀枪剑戟——体育老师老周用PVC管缠上彩带,就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青龙偃月刀。
咱们请不起专业行头,但功夫不能省。主教老师张建国边说边示范甩水袖。这位年过五旬的数学老师,私下却是资深票友。他独创的数字记腔法把唱腔节奏转化成数学节拍,让娃娃们学得津津有味。
三、戏里戏外皆文章
五年级的昊昊曾经是让班主任头疼的刺头。自从在《穆桂英挂帅》里扮演杨宗保后,他悄悄把课桌上的涂鸦换成了工整的笔记。演将军要有将军样,这个曾经坐不住的孩子,现在能纹丝不动扎半小时马步。
更让人惊喜的是孩子们的创作能力。去年县艺术节上,他们自编的现代小戏《手机风波》,把沉迷手机的家长和留守儿童的故事演得活灵活现,拿下了创作金奖。评委感叹:这些孩子不是在模仿戏曲,而是在创造自己的戏。
四、薪火相传的乡村戏韵
如今每到招生季,戏曲班报名处总排起长队。校长办公室的锦旗堆里,最新添的是一面绣着梨园新苗的旗子——这是省戏曲家协会来考察后特意送的。
夕阳西下,排练室的灯光又亮起来。窗台上晾着孩子们汗湿的戏服,在晚风中轻轻摇晃。远处传来熟悉的唱腔: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次接唱的,是十几个清脆的童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