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迷口中的拆喇叭究竟唱的是哪几出戏?

老戏迷口中的拆喇叭究竟唱的是哪几出戏?

在北方某个戏园子的后台,年过七旬的琴师张师傅正在调弦,突然听到前厅传来老票友的吆喝:今儿个可得来段正经的拆喇叭!年轻演员面面相觑,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在当代戏曲圈已鲜少听闻。这种被称为拆喇叭的特殊唱法,究竟藏着怎样的戏曲密码?

一、梆子声中的拆喇叭密码

拆喇叭一词源于河北梆子行当,特指老生行当的一种特殊发声技巧。老艺人回忆,早年戏班赶场时,常能见到演员在后台用双手揉搓喉结,发出类似拆解铜喇叭的咔咔声响,久而久之便得此诨名。这种唱法要求演员将声带震动点控制在喉腔中部,通过特殊的共鸣方式,形成沙哑中透着金属质感的独特音色。

在《辕门斩子》的见娘一折中,当杨延昭面对佘太君时,那种隐忍的悲怆正需要拆喇叭的撕裂感来表现。著名梆子演员裴艳玲曾形容这种唱法:就像把嗓子眼里的火炭一块块掏出来,每掏一块都带着火星子。

这种发声方式对演员的嗓音损耗极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天津卫的老艺人铁嗓子王金璐,正是因长期使用拆喇叭唱法,四十出头便倒了嗓。如今能完整掌握这门技艺的演员,整个北方戏坛不超过十人。

二、燕赵悲歌里的绝响

真正将拆喇叭推向艺术巅峰的,当属那些浸透血泪的悲情大戏。《打金砖》中刘秀哭庙的二十八句反调,《斩唐丹》里徐策跑城时的踉跄唱腔,都离不开这种撕裂式的演唱。老戏迷常说:不会拆喇叭,唱不了《碰碑》;不懂拆喇叭,听不透《牧羊圈》。

已故表演艺术家李桂云在《南北合》中的经典演绎,将拆喇叭的感染力发挥到极致。当唱到这一阵杀得我魂飞魄散时,声腔如钝刀割肉,配合着踉跄的台步,把杨八郎的绝望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无不动容,甚至有老太太当场哭晕过去。

随着时代变迁,这种伤人嗓的唱法逐渐式微。年轻演员更倾向于科学的发声方法,戏曲院校的教学大纲里,拆喇叭也变成了选修章节。某省级院团排练《清风亭》时,导演要求使用传统唱法,结果全团竟找不出能完整唱下认子一折的演员。

三、老腔新韵的当代重生

转机出现在2018年。某视频平台上,00后票友将拆喇叭唱段混搭电子音乐,意外获得百万点击。这种古老技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破圈,引发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发声技巧的好奇。北京某高校戏曲社甚至开设了撕裂音工作坊,报名者络绎不绝。

在邯郸农村,老艺人王保柱的作坊里堆满了改良喉麦。他尝试将微型麦克风贴在喉结位置,通过电子设备放大拆喇叭的颗粒感。要让现在的观众听清每个音节的颤动,老人摆弄着设备说。这种科技与传统的碰撞,让濒临失传的技艺焕发新生。

某次高校讲座中,当90后女老生张欣用拆喇叭唱法演绎《空城计》时,现场观众先是错愕,继而爆发出雷鸣掌声。这种跨越时空的声腔对话证明,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传统技艺依然能在当代找到知音。

幕布再次拉开时,年轻演员终于唱响了那曲《李陵碑》。沙哑的声腔在剧场回荡,老票友闭目打拍,恍惚间又见当年戏台前的长条板凳。这种承载着燕赵风骨的独特唱法,如同倔强的野草,在戏曲艺术的土壤里生生不息。或许正如老辈艺人所说:戏是死的,唱法是活的,只要还有人愿意扯着嗓子喊,拆喇叭就断不了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