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山戏台今犹在一曲南音绕西江
禅山戏台今犹在一曲南音绕西江
西江潮水拍打着岭南古埠的麻石台阶,禅城祖庙的香火氤氲里,传来一声清亮的戏腔。穿过斑驳的蚝壳墙巷陌,青砖大屋前的空地上,早已支起了竹篾搭就的戏棚。头戴七星额、身着广绣戏服的武生踩着鼓点翻个筋斗,台下阿婆摇着蒲扇跟着哼唱,这一刻,属于禅山戏曲的百年光影在岭南烟雨中徐徐展开。
一、水陆码头孕戏腔
明清时期的佛山镇,作为天下四大聚之一,镇内34条主街商铺林立,17处水埗码头樯桅如林。来自江西的木材、湖南的稻米、江浙的丝绸在此集散,五方杂处的人流带来了昆山腔、弋阳腔、秦腔等天南地北的声腔。佛山冶铁工人在打铁声中哼唱的粤讴,与北来的戏曲在茶楼酒肆间碰撞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山戏曲。
清道光年间,禅城豆豉巷的琼花会馆已是梨园歌舞赛繁华的所在。粤剧艺人李文茂在此排演《芦花荡》,将南派武功融入戏曲,独创出打真军的武戏程式。戏班沿西江巡演时,船过之处必有乡民燃放爆竹相迎,戏箱里总装着沉甸甸的佛山公仔饼——那是戏迷们最朴实的打赏。
二、红船泊处有传奇
民国初年,禅山戏班以人寿年胜寿年最为著名。戏班乘着朱漆描金的红船往来珠江三角洲,船头供奉华光祖师神位,舱内叠放三十六个戏箱。每逢演出,武生们将铁线拳套路化入《六国大封相》,旦角踩着三寸金莲在八仙桌上走圆场,这些绝活令观众拍案叫绝。
1937年佛山精武会筹款义演,薛觉先与上海妹合演《胡不归》,连演三十八场场场爆满。台上小生唱到伤心泪落胭脂冷时,台下女眷们的手帕早已浸透泪水。散场后,观众争相涌到永春药材行抢购金嗓子罗汉果,只为模仿名角的独特声线。
三、古调新声续华章
在禅城兆祥公园的凉亭里,几位白发老者正用椰胡伴奏教唱《客途秋恨》。不远处的新安街青少宫,一群孩童跟着非遗传承人练习拉山手势。当数字全息技术将《帝女花》投射到梁园水榭,千年古镇的戏曲基因正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每年三月三北帝诞,祖庙万福台上必演连台大戏。年轻演员改良传统戏服,在广绣中融入香云纱元素;编剧将盲公话方言俚语写进新编粤剧《大宅门》。当LED背景映出镬耳屋剪影,老观众惊喜地发现,戏里的趟栊门依然会吱呀作响,就像记忆中的西关大屋从未改变。
暮色中的通济桥头,卖艇仔粥的阿伯收拾着碗筷,收音机里飘出《分飞燕》的袅袅余韵。远处高楼霓虹初上,近处古戏台灯笼摇曳,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仍在岭南的肌理中生生不息。当新一代戏迷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禅山戏曲选段时,指尖轻点的瞬间,百年光影已悄然流转。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