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山戏曲艺术团:一方舞台,半世梨园情**

在禅山西郊的老巷深处,每逢周末总能听到悠扬的胡琴声。循声而去,一栋青砖灰瓦的院落里,几位鬓角斑白的老者正指导年轻人甩起水袖,唱腔时而铿锵如裂帛,时而婉转似溪流——这里便是扎根禅山六十余载的禅山戏曲艺术团。

---

**从草台班子到非遗传承**

1958年,粤剧名伶陈少棠带着七位师兄弟,用两箱褪色的戏服、三把豁口的月琴,在禅山城隍庙前支起竹棚。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白天拉板车运煤,夜里点油灯排戏。《帝女花》里一段香夭,硬是被陈少棠唱得连巷口卖云吞的阿婆都抹眼泪。正是这般接地气的坚持,让戏团在动荡年代奇迹般存活下来。

如今的艺术团早已今非昔比:三层仿古戏楼陈列着从光绪年间的点翠头面到现代的3D投影幕,但后台始终挂着那盏修补过十三次的煤油灯。当年师父举着它给乡亲们唱夜戏,现在轮到我们守这盏灯了。第三代团长何佩仪抚摸着灯罩上的裂痕说道。

---

**老戏新唱,破圈有道**

2016年的重阳节事件至今让团员们津津乐道。原定在敬老院的传统折子戏演出,因暴雨被困在祠堂里的观众却多是年轻人。临时起意,乐队将《六国大封相》的曲牌混搭电子乐,武生踩着街舞步法耍花枪,愣是把老戏唱成了戏曲livehouse。这段视频意外在B站获得百万点击,次年改编版《赛龙夺锦》更登上央视戏曲春晚。

传统不是博物馆的展品,得让人听见它的心跳。编导林家明展示着正在创作的元宇宙粤剧项目,全息投影的杜丽娘将在虚拟园林中与观众互动。但艺术团始终保留着三不原则:不删减经典唱段、不弃用传统乐器、不断师徒口传心授的香火。

---

**戏比天大,情比戏真**

每周三清晨,78岁的琴师炳叔总会提前两小时到排练厅。他的月琴盒里永远备着喉糖和润嗓茶——三十年前救场时弄丢过演员的药,从此成了习惯。这种近乎执拗的细致,让剧团创下连续二十年开锣不误场的纪录。

更难得的是那份邻里温情。去年台风天,武生阿杰冒雨背行动不便的刘婆婆来听戏,却发现观众席空无一人。正要解释停演,炳叔的月琴却突然响起——原来全体演员自发换上便装,在堆着沙袋的舞台上演了出《宝莲灯》。谢幕时,刘婆婆颤抖着掏出包了五层塑料袋的陈皮鸭,那是她特意给细路仔们准备的夜宵。

---

**结语**

六十四年风雨,禅山戏曲艺术团如同院中那株百年鸡蛋花树,根越扎越深,花愈开愈艳。从田间草台到现代剧场,从白发票友到Z世代观众,变的是传播的形式,不变的是那份戏大于天的赤诚。正如门口褪色的木匾所书: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方舞台的故事,仍在续写。

---

(全文共计825字)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