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戏常村外:这几个村子藏着地道好腔调
寻戏常村外:这几个村子藏着地道好腔调
常村往东五里地的柳林村,老槐树下搭着半人高的戏台子。台前石阶上坐着穿对襟褂子的张大爷,正拿着旱烟袋和几个老伙计说:后晌梆子戏开锣,李家班唱《打金枝》,可得占个前头座儿。这话被路过的我听了去,当下改了行程,跟着扛板凳的村民拐进了戏园子。
一、柳林村的梆子声
每月初七的梆子戏比赶集还热闹。青砖墙上贴着的戏单早被晒褪了色,可台柱子李凤英的《大登殿》还是场场爆满。戏班子的行头箱里藏着几件光绪年间的蟒袍,金线在日头底下直晃眼。村里人说,前年省里来的专家抱着那件旦角霞帔舍不得撒手,硬说要收进博物馆,最后让老班主给撵了出去——戏服不上身,还算哪门子戏服?
二、李家庄的皮影传奇
顺着河堤往北走,李家庄的皮影作坊飘着驴皮焦香。73岁的李守业老人手指翻飞,正在雕刻穆桂英的靠旗。他家后院的阁楼上存着三箱清代影人,逢年过节才舍得请出来。去年重阳节演《白蛇传》,水漫金山那场戏,七盏油灯把白纱幕照得透亮,纸片做的浪头真像要扑到人脸上来。
三、赵家屯的草台班子
最绝的是赵家屯的泥腿子剧团。农忙时下地干活,闲时排戏。去年秋收后演的《墙头记》,演到老父亲被儿子推上墙头那段,台下哭倒一片老太太。班主赵铁柱原是杀猪匠,现在扮起老生来,那身段比专业演员还利索。他们不用麦克风,全凭一副肉嗓子,隔二里地都能听见花脸的炸音。
看完夜戏往常村返,月光把麦田照成银毯子。三轮车后斗里,几个喝了烧刀子的戏迷还在哼有为王坐金殿心神不定,车辙印里碾碎了几粒戏台边落下的瓜子壳。这些藏在村庄里的戏台子,比城里的剧院多了三分烟火气,七分人情味。要寻地道的乡野腔调,带上小板凳,照着农历上的节气走准没错——保不准在哪个村口,就能撞见正在描眉的画脸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