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人看戏的行情经:剧团价格全攻略

常德人看戏的行情经:剧团价格全攻略

常德人爱戏是出了名的。老街茶馆里咿咿呀呀的丝弦声,乡间晒谷场上的花鼓调子,婚丧嫁娶必请的汉剧班子,构成了这座湘北古城独特的戏曲地图。要问请个戏班子要多少钱?且听我这本地老饕给您细说分明。

一、剧团身价分三六九等

国营的常德汉剧院绝对是头牌,光是那套传了三代的蟒袍行头就值六位数。他们接的多是政府接待、大型商演,开价自然不菲。去年桃花源景区中秋夜场,他们连演三晚《刘海砍樵》,单场报价就抵得上民间班子半年的收入。

散落在各乡镇的丝弦剧团才是市井百姓的心头好。柳叶湖边的张记戏班最擅《双下山》,班主张师傅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去年在河街茶馆驻场时,临江的包厢要提前三天预定。这类班底价格亲民,但遇上节庆旺季照样要看人下菜碟。

更别提那些走村串户的草台班子。他们开着改装三轮车,车上堆着褪了色的幕布道具,在沅澧两岸的红白喜事间穿梭。这类班子报价灵活,主家管顿饭都能抵部分演出费,但要当心他们唱到半途讨要红包的江湖规矩。

二、明码标价里的弯弯绕

正月里请剧团可比端午贵三成,这是老常德都懂的行情。去年腊月二十八,我帮城东李老板定汉剧班子,对方开口就要加价20%,说是年关演员都要发辛苦钱。最后还是托文化馆的朋友说情,才按平常价拿下。

场地费才是隐藏的大头。在自家院子里唱堂会看似省钱,可灯光、音响、舞台都得另租。去年桥南王婶嫁女,请的丝弦班子报价八千,结果搭个简易戏台又花了三千五,这账可得算明白。

老戏迷都懂点戏费的讲究。想听《祭头巾》这种冷门戏?得加钱!汉剧院保留剧目有二百多出,但常演的不过三五十出。去年有台湾客人非要听《醉打山门》,院里现排了三天,费用直接翻倍。

三、砍价有门道

端午前半个月是淡季中的淡季,这时去剧团谈价最有筹码。去年六月帮社区订重阳节演出,汉剧院给打了七折,还附送两段折子戏。但切记要签书面协议,口头约定在常德戏曲行当可不作数。

联合几个村寨拼单最划算。前年崔家桥三个村合请汉剧院下乡,连演五场摊薄成本,每村省下小一万。不过要协调好演出顺序,为争头场戏,当年几个村长差点在镇办公室打起来。

懂行的会盯着戏箱谈价。正规剧团的行头都是定制的,若见他们用打印的布景、淘宝买的头面,这报价至少能砍三成。但遇到传了三代的湘绣戏服,可别乱压价——老艺人真敢掀桌子走人。

如今常德城头月光下,既有大剧院里八百块一张票的现代汉剧,也有老街深处五十元听全本的丝弦夜场。戏金虽分高低,但那份对戏曲的痴迷,早已融入常德人的骨血里。下次您要请戏班子,不妨先沏壶君山银针,把这份行情经细细咂摸,保准能喝出地道的常德味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