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曲传承的摇篮:那些藏在老街深巷里的戏曲学校
常德戏曲传承的摇篮:那些藏在老街深巷里的戏曲学校
在沅江之畔的常德老城区,青石板路上回荡着悠扬的丝竹声,这是座将戏曲文化刻进基因的城市。当人们谈论常德戏曲教育时,总会提起几个特殊的文化地标——它们或许没有气派的教学楼,却藏着最地道的戏曲传承密码。
一、常德艺术学校:荆楚戏曲的活态博物馆
创办于1985年的常德艺术学校,前身是常德地区戏曲演员训练班。走进校史馆,泛黄的剧照里藏着诸多国家一级演员的青春面容。这里的练功房保留着独特的训练方式:清晨五点的喊嗓声会穿透薄雾,学生们踩着露水在操场跑圆场,这种近乎严苛的基本功训练,正是常德汉剧保持高水准的秘诀。
专业设置上既有传统戏曲表演,也有与时俱进的戏曲音乐伴奏专业。特别设立的非遗传承班,由省级传承人亲自带徒,学生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祭头巾》《思凡》等经典剧目。2019年,该校与武汉音乐学院合作开设的戏曲作曲班,更让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教育碰撞出新的火花。
二、桃源戏曲进修学校:草根艺人的进修殿堂
在桃花源景区旁,这所由老艺人自发创办的进修学校显得格外特别。没有固定校舍,授课地点有时在祠堂,有时在茶楼,这种流动性反而成了它的特色。来自各乡镇的民间剧团演员、业余票友聚集于此,跟着七十高龄的老琴师学九腔十八板,跟着退休名角抠身段。
学校独创的季节制教学充满智慧:春季教文戏,配合万物生长的意境;夏季练武戏,借酷暑磨练意志;秋季学悲情戏,契合落叶萧瑟的氛围;冬季专攻唱腔,在围炉取暖时打磨韵味。这种顺应天时的教学法,让许多野路子的艺人找到了规范与灵感的平衡点。
三、武陵区青少年戏曲传习所:娃娃们的戏曲启蒙地
藏身于武陵阁文化街区的传习所,每到周末就变成童声缭绕的戏曲乐园。这里的教学充满童趣:把云手动作编成手指舞,用动画讲解脸谱色彩密码,甚至开发了戏曲韵律跳绳游戏。小学员们不仅能学唱《刘海砍樵》片段,还能参与沉浸式戏曲体验——在仿古戏台化妆扮相,跟着鼓点走台步。
传习所与市内六所小学合作开展的戏曲广播操,让两千多名学生在课间操时间自然接触戏曲身段。更难得的是,这里定期举办祖孙同台活动,很多爷爷奶奶带着孙辈同唱一出戏,传统文化就在这样的互动中悄然传承。
这些散落在常德街巷的戏曲教育机构,像毛细血管般滋养着地方戏曲的生命力。它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名声,但正是这种扎根民间的传承方式,让常德汉剧的九板十三腔依然鲜活。当夜幕降临时,老戏楼传来的铿锵锣鼓声,仍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戏曲的不解之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