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背后的神仙打架:戏曲乐队里的十八般武艺
戏台背后的神仙打架:戏曲乐队里的十八般武艺
戏曲舞台上水袖翻飞,唱腔婉转,可您是否留意过台侧那支神仙乐队?这支看不见的幕后团队,用五花八门的乐器织就了戏曲的魂。今天就带您认识几位戏班里的老伙计,看它们如何用声音在戏台上翻云覆雨。
一、弦索三绝:戏腔背后的隐形推手
京胡堪称戏曲界的高音王子,别看它身量不大,一把马尾弓搭在蛇皮蒙的琴筒上,拉出的声音能穿透整个戏园子。老琴师常说:京胡的弦就是演员的魂,《贵妃醉酒》里杨玉环的婉转心事,《长坂坡》赵子龙的冲天豪气,全凭这把竹弓在丝弦上游走。二胡则是戏中诗人,它的声音像浸了陈年黄酒,昆曲《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时的百转柔肠,非得二胡同声相应才能勾出那份缠绵。
板胡在梆子戏里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琴筒上蒙的不是常见的蟒皮而是薄桐木板,拉起来带着北方旷野的粗犷。《窦娥冤》里六月飞雪的悲怆,就靠这把板胡在最高音处撕开裂帛般的呐喊。老艺人有句行话:板胡一响,眼泪两行,说的就是它催人心肝的本事。
二、锣鼓经:戏曲舞台的心跳声
板鼓师傅是乐队的隐形指挥,他面前摆着单皮鼓、檀板,手里鼓签子一扬,整个戏班的节奏都跟着他走。武戏开打时的急急风,文戏走场时的慢长锤,全在鼓师轻敲重打的方寸之间。有经验的戏迷光听鼓点就能猜出是哪出戏——八大仓是元帅升帐,四击头定是角儿要亮相。
大锣小锣这对黄金搭档最会造势。大锣匡的一声能震得梁上灰落,多用在将军出场、惊堂木响的当口;小锣台台作响,丫鬟递茶、小姐移步都少不了它。有出名的《击鼓骂曹》,祢衡赤身击鼓,那鼓声其实是大锣闷打配出来的绝活。
三、吹破天的竹木精灵
唢呐一响,不是大喜就是大悲。《百鸟朝凤》里它能学尽林间雀语,《哭灵牌》中又化作撕心裂肺的恸哭。这铜碗木杆的家伙什儿,能在瞬间把戏台气氛掀到顶点。记得某次名角唱《霸王别姬》,虞姬刎剑时唢呐突然拔了个尖音,台下老太太们的手帕都哭湿了半边。
曲笛在昆曲里担着主旋律的重任,讲究满口风的吹奏技巧。《游园惊梦》里那段著名的【皂罗袍】,笛声如烟似雾,带着水磨腔的糯劲儿,能把人骨头都听酥了。笙则是乐队里的和事佬,它那蜂窝似的笙斗能同时出五六个音,把各种乐器的声音揉成绵密的一团。
这些老乐器在戏台上搭起声音的亭台楼阁,胡琴的吟哦是雕梁画栋,锣鼓的铿锵是飞檐翘角,管笛的呜咽是曲径回廊。下次看戏时不妨细听,那忽远忽近的乐声里,藏着比戏文更耐琢磨的千古风流。哪天要是少了这些老伙计,只怕再好的角儿也唱不出那口戏味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