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水袖舞春秋:梨园名旦常丽的戏梦人生
一袭水袖舞春秋:梨园名旦常丽的戏梦人生
暮色四合,南京秦淮河畔的甘熙宅第传来袅袅戏音。青石板路上,有位女子正借着月光练习台步,水袖翻飞间,惊起檐角铜铃轻响。这便是少年常丽,彼时的她尚不知晓,这方天井里流转的月光,会将她引向更广阔的戏曲舞台。
一、金陵烟雨育新苗
1985年深秋,常丽出生在南京评事街的老宅里。父亲是南博文物修复师,母亲在秦淮灯彩厂画灯面。寻常周末,父母总带着她去朝天宫古玩市场,却不曾想那些散落在旧书摊的戏曲画本,成了她最初的启蒙。
九岁那年,常丽在朝天宫广场偶遇省昆的露天演出。当杜丽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词飘入耳中,小姑娘竟跟着哼出了完整曲调。这一幕恰被省昆老艺术家张继青看见,破例收她为徒。每天放学后,常丽要转三趟公交去鼓楼学戏,书包里总揣着母亲备的梅花糕——那是怕她误了饭点的牵挂。
二、氍毹之上绽芳华
2003年香港戏曲节,18岁的常丽以《牡丹亭》惊动四座。她独创的三叠腔技法,在寻梦一折中将杜丽娘的婉转情思化作绕梁清音。某次彩排时道具屏风意外倾倒,她顺势将水袖抛卷,借力打力的即兴处理,反成就了一段梨园佳话。
十年磨剑终成锋。在《长生殿》中,常丽为杨贵妃设计的醉舞身段,融合了唐代壁画飞天造型。当她踩着细碎云步,将金钗委地化作慢镜头般的凄美定格时,台下老戏迷恍见梅兰芳先生贵妃醉酒的风采。这份守正创新的胆识,让她在2018年摘得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三、薪火相传守匠心
常丽的工作室设在老门东的箍桶巷,这里每周都有公益传习课。她教孩子们耍水袖时有个特别规矩:先要抚摸布料感受织纹。绸缎会记得手的温度,这是她师承的艺诀。疫情期间,她发起云上昆曲直播,用现代镜头语言解构传统折子戏,让百万网友惊叹原来昆曲这么潮。
去年中秋,常丽带着弟子在明城墙上表演实景昆曲。当《浣纱记》的吴侬软语撞上650年的古城砖,观众席里不仅有白发票友,更多了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月光依旧如三十年前那般清澈,只是今夜,它照着更广阔的戏曲星空。
幕起幕落间,常丽依然保持着每日喊嗓的习惯。秦淮河水汤汤东去,而她始终记得那个在月光下练功的夜晚——戏如人生,唯以真心相待,方能唱出动人长调。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