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幽兰吐芬芳:走近戏曲名家常淑芳的戏里春秋

梨园幽兰吐芬芳:走近戏曲名家常淑芳的戏里春秋

在江南水乡的清晨薄雾里,常淑芳总爱对着斑驳的练功镜吊嗓。镜中倒映着白墙黛瓦的老宅院,与她水袖轻扬的身影交相辉映。这位年逾花甲的越剧名伶,用五十载光阴在红氍毹上绘就了无数动人画卷。

一、吴侬软语浸戏骨

1962年出生的常淑芳,骨子里浸润着绍兴黄酒的醇香。祖父是当地出名的戏篓子,每逢社戏必带着小淑芳挤在条凳上。七岁那年,她在城隍庙后台偷学《梁祝》哭坟选段,稚嫩的唱腔惊动了正在化妆的越剧名家傅全香。这位越剧金嗓子当即断言:这丫头眼角眉梢都是戏。

戏校七年寒暑,常淑芳在练功房的水门汀地板上留下深浅不一的汗渍。清晨五点的吊嗓声惊飞梧桐树上的麻雀,夜晚就着月光背戏文的剪影映在花窗上。十八岁初登台,她将《情探·行路》中的敫桂英演得哀婉凄绝,水袖翻飞似白练凌空,让台下老戏迷想起当年傅全香的风采。

二、氍毹春秋塑经典

九十年代越剧低谷期,常淑芳却迎来艺术井喷。《陆游与唐婉》中,她以三组不同水袖技法诠释唐琬心境:初见时的双抛袖如蝶翩跹,诀别时的单抖袖似秋叶零落,最终在世情薄唱段中,长达两分钟的连续旋袖宛如泣血杜鹃。这场演出剧照至今悬挂在中国戏曲博物馆,水袖残影在胶片上定格成永恒。

在改编剧目《红楼梦》里,她塑造的黛玉别具风骨。焚稿断痴情时,不是惯常的悲切呜咽,而是以气若游丝的唱腔配合颤抖的指尖戏,将冷月葬诗魂的意境化作绕梁余音。戏评家赞叹:常派黛玉,三分病容七分傲骨,这才是颦儿真魂。

三、薪火相传守匠心

戏台之外的常淑芳,在绍兴老宅建起芳华戏苑。青石板天井里,她手把手教孩子们走圆场,发髻上的点翠头面在阳光下泛着幽蓝光泽。手腕要含住水袖,就像捧着初春的柳芽,这样的教诲里藏着六十载艺术积淀。疫情期间,她戴着老花镜学直播,屏幕前示范《追鱼》的鲤鱼精身段,百万网友刷屏这才是真国粹。

今年重阳节,常淑芳带着弟子重演全本《西厢记》。当长亭送别的经典唱段响起,戏迷们惊讶地发现,六旬艺术家的眼波流转竟与四十年前录像中的少女崔莺莺别无二致。或许,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在时光长河里,永远鲜活着那些至情至性的灵魂。

![常淑芳在《梁祝》中饰演祝英台剧照](图片位置描述:此处插入常淑芳祝英台扮相图。画面中演员头戴书生巾,身着月白褶子,手持折扇作揖,眼含秋水,背景是水墨风楼台亭阁)

(配图建议:1.常淑芳《情探》水袖剧照2.戏校教学场景3.《西厢记》谢幕舞台照)

这位从江南烟雨中走来的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对舞台的赤诚。她说:戏比天大,但戏中人间的温度更要紧。在传统戏曲的长河里,常淑芳用生命焐热了每一个角色,让千年雅韵在当代焕发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