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学戏指南:藏在街巷里的戏曲传承密码
常熟学戏指南:藏在街巷里的戏曲传承密码
常熟老城区的石板路上,总能听见咿咿呀呀的唱腔从雕花窗棂里飘出。这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戏曲的魂早已融进每块青砖黛瓦。如果您想寻找戏曲培训班,不妨循着这些线索开启寻艺之旅。
一、古戏台畔觅知音
虞山脚下的常熟市文化馆,每周三下午总会上演特殊的声乐课。推开二楼排练厅的雕花木门,十余位学员正在跟国家二级演员李老师练习锡剧《珍珠塔》选段。这里的培训班分少儿班与成人班,少儿班着重基本功训练,成人班侧重经典剧目教学。文化馆西侧长廊里,常年挂着红纸黄字的戏曲海报,最新的春季班正在招收锡剧入门学员。
书院街的燕园里藏着更传统的传习方式。每周六清晨,退休教师张老先生都会在荷香榭教授昆曲《牡丹亭》。二十余位学员手持折扇,在水磨腔的婉转中体会杜丽娘的百转愁肠。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的曲社,往往藏着真正的戏曲行家。
二、校园里的非遗传承
常熟理工学院的非遗传承基地,每周四晚灯火通明。省级锡剧传承人王慧兰老师正带着学生排练新编锡剧《白茆山歌》。这个特色课程已开设8年,报名需通过校艺术团选拔。走廊里陈列的戏服展柜中,一件金线密绣的蟒袍记录着锡剧在常熟的百年传承。
塔前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别具特色。三年级的小学员们正跟着市级传承人学画戏曲脸谱,稚嫩的小手握着毛笔,在石膏模上勾勒忠奸善恶。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00后孩子们在勾脸中读懂传统文化密码。
三、市井深处的戏曲密码
西门大街的百年茶馆一壶春,每月初八的戏曲雅集准时开场。茶客们捧着青花盖碗,听票友们唱《双珠凤》《何文秀》。跑堂的老周能说会唱,兴致来了还会教客人几句地道的常熟滩簧。这种浸润在生活里的戏曲氛围,正是最生动的培训班。
方塔公园的晨练队伍里,总能看到几位老者手持云板练身段。领队的陈阿姨原是锡剧团刀马旦,现在带着老姐妹们研习戏曲养生功。她们的移动课堂从文庙广场到琴川河畔,把戏曲程式化作延年益寿的妙方。
在常熟学戏,从来不止于课堂。当您走过南门坛上的老戏台,驻足听一段票友的清唱;当您在曾园赵园邂逅写生的戏装少女;当深秋的桂花香里飘来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座城市早已为您搭建好了最鲜活的戏曲课堂。要寻真正的戏曲培训班,或许该先让身心浸入这座古城的戏曲脉动之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