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戏曲传承正当时!这份民间学艺指南请收好

常熟戏曲传承正当时!这份民间学艺指南请收好

当清晨的阳光洒进南门坛上的青石板巷弄,悠扬的锡剧唱腔已在百年书场里流转。在常熟这座被昆曲滋养了六百年的江南古城,戏曲从未真正离开过市井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寻这份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如果您也想触摸传统戏曲的温度,不妨看看这些触手可及的学习机会。

一、家门口的公益课堂

常熟市文化馆每月开设的虞山戏韵公益课,已经成为市民接触戏曲的首选。每周三晚七点,文化馆三楼的多功能厅准时亮起暖黄的灯光。这里既有锡剧名家张美华手把手教习《珍珠塔》选段,也有昆曲传人李卫东示范《牡丹亭》的水袖功。更贴心的是,馆方特别为上班族开设了周末体验班,零基础学员也能在三个课时里学会《双推磨》的经典唱腔。

各乡镇文化站同样不甘落后。古里镇的铁琴铜剑戏曲社定期举办锡剧票友会,梅李镇文化中心则把评弹教学搬进了百年茶馆。特别推荐董浜镇的乡音剧场,这里的阿婆们能用当地方言演绎整本《玉蜻蜓》,跟着她们学唱,还能解锁地道的常熟话。

二、专业进阶之路

对于有志深造的学员,常熟艺校戏曲表演专业绝对值得关注。这个与省戏剧学校联合办学的特色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生上午在课堂学习身段唱腔,下午直接进入常熟锡剧团排练厅实战训练。去年毕业的季晓雯,如今已是剧团新生代旦角中的佼佼者。

民间戏曲工作室则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在方塔东街的虞山雅韵工作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周开设大师课。河西路的吴音小筑主打沉浸式教学,学员可以穿着戏服在仿古戏台实景排练。想要量身定制课程?西泾岸社区的顾老师在家开设私塾,他家的天井就是现成的练功场。

三、童声里的传承

实验小学的小兰花戏曲社团今年迎来创办十周年。每周五的拓展课上,孩子们跟着专业老师学习戏曲广播操,用童声演绎《沙家浜》选段已成校园文化节保留节目。更令人惊喜的是,世茂实验小学自主研发的《戏曲进校园》校本教材,把锡剧唱腔融入语文古诗教学,让孩子们在《忆江南》的吟唱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少年宫的周末戏曲班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在这里,小学员们不仅要学唱念做打,还要亲手制作戏曲头饰。每年端午举办的娃娃戏台汇演,小演员们戴着自制的凤冠霞帔登台,萌态可掬的表演总能收获满堂喝彩。家长陈女士说:没想到孩子学了半年,现在走路都带着台步的韵味。

在长江路新开的戏曲主题书店里,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白发票友和年轻白领并肩探讨唱腔,父母带着孩子挑选戏曲绘本。这座城市的戏曲传承,正以最鲜活的方式生长在茶楼剧场、校园巷陌。当您路过西门大街听见咿呀的吊嗓声,或许该停下脚步——那扇虚掩的木门后,可能正展开一段新的梨园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