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白茆山歌:千年古韵里的吴侬风情
常熟白茆山歌:千年古韵里的吴侬风情
在江南水乡常熟,每当春茶飘香的时节,田间地头便会飘来阵阵悠扬的歌声。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曲调,正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茆山歌。不同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这种源自劳动人民的艺术形式,以最本真的方式诉说着江南人家的生活百态。
一、稻花香里的千年回响
白茆塘畔的芦苇荡里,至今流传着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这位辞官归隐的文人,或许不会想到自己泛舟的河道,竟成为孕育千年民歌的摇篮。明代文人钱谦益在《牧斋初学集》中记载:白茆歌谣,声动十里,道出了这种民间艺术的盛况。
在旧时的稻作农忙时节,农民们发明了独特的对山歌劳作方式。领头的歌头站在田埂上起调,二三十人的帮工会跟着节奏边唱边插秧。高低起伏的旋律不仅调节着劳动节奏,更将枯燥的农活化作诗意的集体创作。现年78岁的传承人徐雪元回忆:小时候跟着阿爹下田,'莳秧要唱莳秧歌,两脚弯弯泥里拖'的调子一响,浑身就来劲。
二、水袖轻扬中的生活诗画
白茆山歌的曲调宛如流淌的河水,既有《舂米歌》的铿锵顿挫,也有《采桑曲》的婉转绵长。当地老人常说:山歌勿唱忘记多,唱唱山歌解忧愁。这种即兴创作的艺术,把婚丧嫁娶、节气农事都化作歌谣。正月里的《贺新年》、清明时的《踏青曲》、中秋夜的《月儿圆》,构成了完整的农耕文化图谱。
在艺术表现上,山歌运用赋比兴手法堪称绝妙。栀子花开六瓣头,情哥约我黄昏头,用栀子花的形态暗喻少女心事;日长遥遥难得过,双手推窗看日头,以白描手法道尽相思之苦。这些充满智慧的创作,被民俗学家钟敬文誉为活在民间的《诗经》。
三、新翻杨柳续古韵
随着农耕时代的远去,白茆山歌曾面临传承危机。2010年成立的白茆山歌艺术团,让老艺人们找到了新舞台。他们将传统曲调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白茆塘上好风光》等新编山歌。在常熟中小学的音乐课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传唱着改编后的《十二月花名》。
每年谷雨时节的白茆山歌节,总能吸引上万游客。舞台上的表演既有原生态的田歌对唱,也有融合舞蹈、情景剧的创新演绎。年轻歌手王丽娟说:我们用吴语演唱时,能感受到祖辈们在歌声里寄托的情感,这是任何流行音乐都替代不了的。
漫步今日的白茆塘,依然可见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桥头对歌。这些跨越千年的音符,如同不老的春水,继续滋润着江南的文化土壤。当年轻的面孔接过传唱的火炬,这份来自土地深处的艺术瑰宝,正在新时代续写着动人的篇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