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古韵今声:虞山脚下听百年戏腔

常熟古韵今声:虞山脚下听百年戏腔

在虞山脚下的方塔影剧院,一阵清亮的唱腔穿透雨幕。白发老者拄着伞驻足,孩童趴在爷爷肩头学唱,这场面在常熟街头并不鲜见。这座江南古城滋养的戏曲血脉,早已融入市井街巷的肌理。

一、水磨雅韵里的虞山遗响

常熟人对昆曲的痴迷,从明代万历年间便可见端倪。大藏书家毛晋的私家戏班汲古阁班,曾养着三十余位能唱全本《牡丹亭》的优伶。他们乘画舫往来尚湖,水袖翻飞间惊起白鹭,这般风雅引得钱谦益在《初学集》中留下檀板金樽映碧波的赞叹。清初戏曲家丘园更将虞山十八景写入《幻缘箱》传奇,让常熟山水在昆腔中永生。

在清代中后期昆曲式微之际,常熟票友另辟蹊径。他们将昆曲工尺谱与本地滩簧小调嫁接,创造出常昆新声。西门外茶馆里的老茶客至今记得,民国初年遏云轩票房能将《长生殿》唱出吴侬软语的缠绵,又在《虎囊弹》里迸出虞山方言的铿锵。

二、石板巷陌飘来锡韵悠扬

1953年秋,常熟县锡剧团带着新编《双推磨》走进梅李镇。台上演员踩着江南莲步,将农家生活唱得活色生香。台下老农王阿大突然站起:这唱的不就是我家新媳妇磨豆腐嘛!满场哄笑中,锡剧在常熟扎了根。剧团琴师周锡宝改良传统主胡,加入虞山派古琴的吟猱技法,让锡剧唱腔多了几分水墨韵味。

在古里镇铁琴铜剑楼旁的老戏台,每年谷雨时节必演《珍珠塔》。方家少爷跌宕起伏的命运,通过锡剧特有的簧调唱得九曲回肠。台下老观众闭目击节,能听出第三折跌雪中暗藏的评弹俞调痕迹——这正是常熟艺人独创的锡夹弹唱法。

三、戏台春秋里的薪火相传

琴川河畔的虞山书场,每周三下午总坐满银发听众。这里既有专业院团的折子戏,也有民间票友的草台班。76岁的退休教师钱瑞瑛带领的虞山昆曲社,能唱全本《浣纱记》。他们手抄的工尺谱上,还留着民国年间虞山曲圣吴粹伦的批注。

在常熟实验小学的戏曲课上,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画昆曲脸谱。校长特意将语文课《林冲风雪山神庙》改编成锡剧课本剧,操场上回荡着童声唱念: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古老戏文正化作新的文化基因,在这座江南曲城生生不息。

夜幕降临时,曾赵园的水上戏台又亮起灯火。昆曲《玉簪记》的笛声掠过水面,与远处社区活动中心的锡剧锣鼓声交织。这座千年古城用两种戏曲声腔谱写着文化密码,让虞山尚湖的灵秀之气,永远回荡在江南的月光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