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寻戏记:探访戏曲头套的隐秘江湖

【常熟寻戏记:探访戏曲头套的隐秘江湖】

阿要买顶头套?正宗的老式盔头!在常熟老城区的巷弄深处,这声带着吴语腔调的吆喝,让多少戏曲票友的耳朵都竖了起来。作为江南戏曲重镇,常熟不仅孕育了苏滩、宣卷等传统曲艺,更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头套江湖。让我们循着老票友的暗语,探访这座古城里的顶上乾坤。

第一站当属琴川街道的老周戏装行。这家藏在祝家河沿的老店,斑驳的蓝漆木门后藏着三代人的手艺。店主周师傅总爱说:我们这的髯口(胡须头套)要经七十二道工序。他店里最抢手的当属改良夫子盔,用真丝与马尾毛编织的盔头,在灯光下会泛出暗纹水波,据说连省昆的演员都来订过货。老主顾都知道要赶早,这里的手工点翠头面常常刚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若是讲究新派行头,方塔东街的霓裳戏曲工坊值得一探。这家开在商业区的店铺门头不大,推门却别有洞天。玻璃展柜里整齐码放着改良版凤冠、轻量化七星额,还有适合业余票友的弹性网纱头套。老板娘是越剧票友出身,能根据脸型推荐头套款式,最妙的是备有试戴间,配着水银镜和妆台,倒真像是走进了戏班后台。

要说真正的尖货,还得去梅李镇寻访手艺人。在镇东头的老宅院里,年过七旬的徐阿婆仍在用古法制作绒球盔。她家后院晾晒的蚕丝在阳光下泛着珍珠光泽,竹匾里晒着用茜草染红的马尾毛。这里的定制周期要三个月起步,但老票友都说:戴过徐家盔,方知何为'头顶千斤'的角儿派头。

近年常熟的戏曲头套江湖也玩起了新花样。万达金街的梨园文创把传统盔头做成迷你摆件,方塔园的文创市集每逢节气会有头套手作体验。更有趣的是,南门坛上的几家汉服体验馆,现在都备着改良戏曲头套,让年轻人在自拍中邂逅传统。

暮色渐浓时,老周戏装行的灯泡又亮起来。玻璃柜台里的绒花珠钗在暖光中摇曳,恍惚间仿佛能听见隔空传来的丝竹声。这些散落在常熟街巷的戏装铺子,用一针一线续写着戏曲的魂魄。下次路过时不妨驻足,或许你也能遇见属于自己的头上一出戏。

Tips:

1.定制头套建议提前预约,传统工艺制作周期较长

2.试戴时注意检查内衬舒适度,建议携带个人头围尺寸

3.真丝制品需避光防潮保存,可备专用头套支架

4.梅李镇手艺人工作室需熟人引荐,建议通过本地票友会联系

在这座被昆曲浸润了六百年的古城里,每顶头套都藏着一段前世今生。当你轻轻拂过那些细腻的丝线,触摸到的不仅是手艺人的体温,更是一个剧种的千年脉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