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韵江南常熟学戏曲指南:这些鲜为人知的宝藏地藏着你不知道的曲艺江湖

【寻韵江南】常熟学戏曲指南:这些鲜为人知的宝藏地藏着你不知道的曲艺江湖

清晨的方塔园传来婉转悠扬的曲调,几位银发老者手持三弦,在回廊深处唱起《珍珠塔》选段。这种不经意间邂逅的戏曲之美,恰是千年古城常熟最动人的日常。对于想系统学习戏曲的本地人而言,这座深藏不露的曲艺之城,其实暗藏着多个值得探寻的习艺秘境。

**壹丨隐于市井的传习所:文化馆里的非遗密码**

穿过石梅广场的人流,常熟市文化馆三楼常年飘荡着水磨腔的余韵。每周四晚间七点,昆曲传习班准时开课。68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周雪峰会带着学员逐字研磨《牡丹亭》唱词,这里不教速成技巧,讲究的是拍曲传统——学员围坐方桌,檀板轻敲,一板三眼间将四百年前的雅韵刻进骨血。

学《游园》那折时,周老师特意带我们去曾园实地走位。学员小林展示手机里珍藏的练习视频,亭台楼阁间的水袖翻飞,与园林景致浑然天成。这种沉浸式教学,让这个藏在文化馆深处的课堂,成为本地曲友心中的桃花源。

**贰丨百年老校的戏曲基因:艺校课堂走出梅花奖**

常熟艺术学校的戏曲表演专业,堪称本地戏曲教育的黄埔军校。清晨六点的练功房永远亮着灯,毯子功、把子功的基本功训练要持续三小时。学生们的汗水浸透练功服,却依然咬紧牙关重复着云手、圆场的动作。

我们这届出了个'小裴艳玲'呢!正在练剑的女生指向排练厅。只见红衣少女连续完成串翻身接卧鱼,这段《扈家庄》的经典身段,正是师从梅花奖得主顾卫英的亲传。艺校特有的师徒制让传统技艺得以完整传承,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常能在全国小梅花奖评选中摘得桂冠。

**叁丨茶馆里的活态传承:书码头重现评弹盛景**

穿过南门坛上的青石板路,虞山书场朱漆斑驳的门楣见证着百年评弹史。每周日下午,这里准时开讲《三笑》。台上的老艺人钱国华将醒木一拍,吴侬软语即刻绘出唐伯虎点秋香的妙趣横生。

真正的好先生都在民间。资深票友老徐揭秘,想要学到地道的常熟方言评弹,不妨拜入虞山派传人门下。这些不收学费的老艺人,会在演出结束后,就着茶点给爱好者开小灶,从真假嗓转换到琵琶轮指,将毕生绝活倾囊相授。

**肆丨社区深处的戏曲沙龙:退休名角的第二舞台**

在琴枫苑社区活动中心,每周三上午总飘着悠扬的锡剧唱腔。领衔教学的竟是原常熟锡剧团当家花旦陈丽华。褪去舞台华服的她,如今手把手教居民《双推磨》的身段。手腕要像捻佛珠般圆转,陈老师示范的挑水动作,让在场的主妇们秒变戏曲发烧友。

这类社区戏曲班往往藏着扫地僧:可能是拉得一手好京胡的修表匠,或是精通越剧流派的退休语文老师。他们组建的虞山戏曲社常在尚湖边的茶室雅集,新老学员围坐唱和,湖风伴着丝竹,自成一方曲韵天地。

**伍丨古镇深处的童子功:私伙局里的世家传承**

古里镇铁琴铜剑楼旁,有处挂着承启堂匾额的老宅。这是评弹世家徐氏三代人的私塾,五岁萌娃正跟着爷爷学开篇《宫怨》。徐老用戒尺轻点节奏,孩童稚嫩的嗳呀呀唱腔里,依稀可辨百年世家的艺术基因。

这样的戏曲世家在常熟并非个例。白茆山歌传承人家里,学龄前儿童就能唱整段的山歌剧;梅李镇的锡剧之家,每逢红白喜事必组织家族票友会。这种融入血脉的传承,让常熟的戏曲火种在寻常巷陌间生生不息。

暮色中的西城楼阁,又传来若隐若现的曲笛声。这座把戏曲写进基因的城市,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延续着古老艺术的命脉。无论是专业科班还是市井学堂,常熟人总能在某个转角遇见属于自己的戏曲江湖。当第一声檀板响起,你会发现,那些散落在城市褶皱里的曲韵密码,早已为有心人铺就了一条通往传统之美的秘径。

(本文出现的机构及人物均为化名,具体课程信息请咨询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