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学戏曲的八个好去处:老票友手把手带你入行

常熟学戏曲的八个好去处:老票友手把手带你入行

在常熟城东的方塔园茶室里,每个周二的下午都会传出清亮的唱腔。二十多位票友围坐在八仙桌旁,轮流唱起《牡丹亭》的经典选段。这是常熟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昆曲雅集,也是本地人学习传统戏曲的缩影。在这座江南古城,学戏的门道比想象中更接地气。

一、文化馆里的戏曲传承密码

常熟市文化馆三楼的多功能厅里,每周六上午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十几位中老年人正在学习水袖功,白色绸缎随着手腕的翻转画出优美的弧线。这里开设的公益戏曲班已有12年历史,教昆曲的顾老师是省昆剧院退休演员,教评弹的周老师年轻时在梅李书场说过十年长篇弹词。

文化馆的课程安排颇有讲究:春季学期主攻基本功,从台步、云手教起;秋季学期排演折子戏,元旦前会在石梅广场公演。去年改编的《白蛇传·游湖》片段,融合了常熟花边技艺制作的水漫金山背景,在市民中引发热议。

二、藏在老街深巷的学戏宝地

走过南门坛上的青石板路,在春来书场斑驳的木门后,每周四晚都有评弹教学。72岁的钱老先生守着这家百年书场,用三弦演示着虞山派特有的珍珠落玉盘弹奏技法。这里的学员要经历三年熏耳朵训练,光听不唱,直到能把《玉蜻蜓》的二十回书目倒背如流。

西泾岸社区的戏曲传承基地则是年轻人的天地。95后小伙张明在这里创立了新虞韵戏曲工作室,把昆曲身段编成现代舞。他们最近排演的《游园惊梦》融入了尚湖湿地实景拍摄,短视频平台点击量突破50万。

三、民营剧团的生存之道

在招商城做服装生意的李老板,另一个身份是虞山锡剧团团长。这个民营剧团在常熟大剧院有小剧场驻演,白天是面向孩子的戏曲体验营。孩子们不仅能学唱《双推磨》,还能亲手制作戏曲头饰。去年中秋节,孩子们戴着自制的嫦娥头饰在方塔街快闪,成了朋友圈刷屏的热点。

民营机构江南戏苑的运营模式更市场化。1980元/期的精品小班课包含化妆体验、戏服写真和汇报演出。负责人王女士说:现在年轻人把学戏当作新型社交,我们教室特意保留了明代戏楼的木雕花窗,拍照特别出片。

学戏在常熟从来不是阳春白雪的专利。清晨的虞山公园里,跟着录音机练声的阿姨;琴川河游船上,即兴对唱船娘与游客;甚至小区凉亭里,给孙子示范矮子步的老爷爷......这座千年古城把戏曲揉进了市井烟火。要真正领略其中的韵味,或许该去老面馆要碗蕈油面,听跑堂师傅用评弹腔调喊一声:宽汤重青,来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