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学戏曲指南:在江南古韵里寻一段水磨腔
常熟学戏曲指南:在江南古韵里寻一段水磨腔
在常熟老城区的茶馆里,总能听见悠扬的曲笛声穿过雕花木窗。这座被虞山尚湖环抱的江南古城,不仅藏着画舫烟雨的江南景致,更浸润着六百年昆曲雅韵。想在这里触摸戏曲之美?且看这份在地人整理的学戏指南。
一、文化馆里的专业传承
常熟市文化馆的戏曲培训部,每周四晚都会亮起特别的灯光。推开二楼排练厅的木门,总能见到鬓角微霜的老教习手持曲谱,带着学员一字一句打磨《牡丹亭》的念白。这里不仅提供昆曲基础班,还开设京剧身段课,年过七旬的周兰芳老师年轻时曾为梅兰芳剧团配戏,她教授的兰花指法堪称一绝。
报名处常年备着三弦、琵琶等传统乐器,文化馆与苏州昆剧院保持合作,定期有名家开设工作坊。去年中秋,省昆的孔爱萍老师就曾在这里示范杜丽娘的游园身段,让学员近距离感受水磨腔的细腻婉转。
二、老街深巷里的戏曲沙龙
西泾岸社区的青石板路上,每月第二个周六都会传出清越的曲笛声。退休语文教师陈老伯组织的虞山曲社,在百年老宅里坚持了十二载。二十余位成员中既有能唱全本《长生殿》的老票友,也有刚入门的大学生,他们用吴侬软语演绎《玉簪记·琴挑》,常引得路人驻足。
方塔东街的汲古阁茶楼藏着惊喜。每周三下午,评弹艺人会在此教授《珍珠塔》选段,带着学员体会苏州话说、噱、弹、唱的独特魅力。掌柜王师傅笑言:学评弹要先练三样——琵琶、醒木、盖碗茶。
三、校园里的戏曲新苗
常熟理工学院的非遗传承基地颇受年轻人青睐。戏曲选修课上,95后教师小顾创新地将昆曲身段编成现代舞,带着学生用抖音传播《十五贯》经典片段。去年校庆,学生自编的跨界戏曲《当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惊艳全场。
石梅小学的小梅花戏曲社已培养出多位戏曲新苗。孩子们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学唱锡剧《双推磨》,稚嫩的童声唱着磨儿转得滴溜溜圆,让传统戏文焕发新生机。校门口的展示栏里,贴着孩子们画的脸谱,朱砂描的关公眉飞入鬓角。
在常熟学戏,学的不只是唱念做打。清晨在曾赵园吊嗓,能听见回廊将声音揉进流水;夜课结束穿过书香街,飞檐下的红灯笼映着水袖残影。这座城的戏曲基因,藏在摇橹船娘的渔歌里,化在碧螺春的茶香中,等着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欲问何处拜师,不妨循着悠扬的笛声去寻——转角处的老戏台,或许正等着新角登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