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寻戏记:转角遇见水磨腔
常熟寻戏记:转角遇见水磨腔
梅雨时节路过常熟老城,青石板路上飘来一缕若有若无的笛声。跟着吴侬软语的曲调拐进巷弄,瞥见木门半掩的庭院里,几位银发老人正在排演《牡丹亭》。这座江南小城的戏曲血脉,就这样不经意间流淌在寻常巷陌间。
一、剧场里的千年绝响
常熟大剧院每月初九的虞山雅韵戏曲专场,总能遇见手持折扇的老戏迷。他们闭着眼轻叩扶手,在《长生殿》的霓裳羽衣曲里穿越时空。剧场特意保留的竹制座椅会随着唱腔轻轻摇晃,仿佛与台上水袖翻飞的韵律暗自应和。
石梅广场旁的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每月第三个周末的午后总有惊喜。古琴大师与昆曲演员的即兴合奏,让《玉簪记》的才子佳人从明代书卷中翩然而至。记得那次偶遇传字辈老艺人清唱《浣纱记》,未施粉黛却唱尽春秋兴亡。
二、茶馆里的市井戏台
南门坛上的翁家巷角茶馆,推开斑驳的木门就像跌入旧时光。每周三下午的一碗茶一出戏活动,茶博士提着铜壶穿梭在八仙桌间,台上的票友们唱着《琵琶记》,台下白发阿婆跟着哼吃糠咽菜苦黄连。记得那个梅雨天,临窗老者突然起身接唱《千忠戮》,惊得梁间燕子扑棱棱飞起。
方塔园茶室的后院别有洞天。花窗棂间漏下的阳光里,常能遇见戏曲学校的年轻人在排《西厢记》。他们用保温杯泡着胖大海,手机架在假山石上录视频,却把张生的月色溶溶夜唱得百转千回。偶尔老师傅踱步过来指点身段,惊飞了池中锦鲤。
三、山水间的流动戏韵
尚湖荷花开得最盛的七月,画舫上的实景昆曲《浮生六记》总是一票难求。演员在船舷边且歌且行,唱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时,锦鲤忽然跃出水面,溅起的水珠映着晚霞,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虞山脚下的维摩山庄,深秋银杏纷飞时最适合听《林冲夜奔》。武生踩着满地金黄腾挪翻转,唱到男儿有泪不轻弹时,山风卷着落叶掠过石阶,看客们不觉已攥紧了手中的茶盏。散场时顺着山道下行,还能听见余音在竹林间萦绕。
这座城里的戏曲就像虞山涧的溪水,时而隐入石缝,时而跃出山崖。转角茶肆的评弹声、校园围墙飘出的笛韵、甚至菜场里阿婆哼的锡剧小调,都在诉说着戏曲从未远离人间烟火。下次若在常熟遇见手执折扇匆匆赶路的老者,不妨悄悄跟上——或许就能撞见某处隐秘的戏台,正上演着前世今生的悲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