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古戏台:百年丝竹声里的民间戏韵
常熟古戏台:百年丝竹声里的民间戏韵
梅雨时节的常熟古城区,烟雨笼罩着翁家巷门的青石板路。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老戏台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咚作响,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戏班开场的锣鼓声。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滋养了虞山画派与虞山琴派,更孕育出独特的民间戏曲生态,在街巷深处悄然生长。
一、水磨调里的江南雅韵
明代万历年间,常熟藏书家赵用贤的私家园林里,昆曲清音首次在虞山脚下回荡。这位与汤显祖交游甚密的文坛名士,将水磨调引入常熟,在私家园林中筑起戏台。到了清乾隆年间,常熟城厢已形成三班竞艺的盛况——聚福班擅演《牡丹亭》,鸿秀班精于《长生殿》,而春和班则以《浣纱记》闻名苏南。
现年83岁的非遗传承人季永康回忆:小时候跟着祖父去兴福寺看酬神戏,连演三天三夜的《义侠记》,武松打虎时真牵了只活虎上台。这种将动物表演融入戏曲的独特形式,正是常熟昆曲艺人因地制宜的创造。2017年修缮完毕的赵园古戏台,至今仍保留着当年艺人用朱砂勾画的脸谱底稿。
二、田埂上长出的草台戏
在常熟东乡的徐市古镇,每年立秋后的青苗会总少不了锡剧班子。与无锡锡剧的婉约不同,常熟锡剧带着沙地人特有的爽利。老艺人周桂生独创的滩簧十八板,将渔歌号子融入唱腔,在《双推磨》一剧中,演员手持真正的石磨表演,磨盘转动的节奏与唱腔浑然天成。
白茆塘边的山歌戏更显野趣。农闲时节,田间的对歌逐渐演变成有情节的对台戏。1956年,民间艺人创作的《白茆塘上采红菱》进京汇演,周恩来总理称赞这是江南的泥土里开出的艺术之花。如今在白茆温泉景区,游客仍能见到头戴蓝印花布的农妇,在油菜花田里边采茶边对唱。
三、古戏台上的新传承
在常熟市文化馆的档案室里,保存着378本手抄戏本,泛黄的宣纸上用工尺谱记录着古老唱腔。这些来自民间戏班的压箱底宝贝,经数字化处理后成为戏曲教学的珍贵教材。95后青年演员王梦婷说:我们排演《柳如是》时,特意在昆曲身段中加入虞山派古琴的指法。
每年清明前后,曾赵园的古戏台总会迎来特殊演出。小学生们穿着改良戏服,用常熟方言演唱《芦荡火种》选段。这种戏曲进校园活动已培养出200多名小票友。更令人惊喜的是,沙家浜景区将传统剧目与沉浸式体验结合,游客可以跟着阿庆嫂学泡碧螺春,在实景中感受戏曲魅力。
夕阳西下,方塔园的紫藤花架下,几位银发老人正用二胡伴奏着《玉簪记》。咿呀的唱腔掠过方塔檐角的铜铃,与护城河上的摇橹声交织成韵。这些流淌在街巷阡陌间的戏曲血脉,如同常熟特产的血糯,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当年轻的面庞重新描上油彩,古老的戏文便在新的世纪续写华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