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的戏曲协会在哪里?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密码
常熟的戏曲协会在哪里?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密码
【文/江南客】
站在常熟古城区石板路上,总能在某个拐角处听到悠扬的曲调。可能是评弹的琵琶声从老茶馆的雕花木窗里漏出来,或是锡剧的唱腔在七溪流水间打着转。这座被称作江南戏窝子的城市,戏曲协会的所在自然牵动着票友们的脚步。
穿过方塔园斑驳的月洞门,往西行约两百步,在粉墙黛瓦的巷弄间,常熟市戏曲曲艺家协会的铜牌静静悬挂于虞山派古琴艺术馆二楼。这处选址颇有深意——推开木格窗,既能望见南宋方塔的飞檐,又能听见隔壁翁同龢纪念馆竹林的风吟。协会每周三下午开放的曲苑茶叙,常有老艺术家带着年轻学员在此切磋唱腔,案几上的碧螺春与曲谱共氤氲着水汽。
要寻这方天地,本地人习惯以老图书馆后身指路。乘公交125路在书院街站下车,沿着引线街向西,经过两座明代石拱桥,便能看见掩映在香樟树下的青砖小楼。若是自驾前来,可将车停在西门大街地下停车场,步行穿过曾赵园的回廊,转过三处售卖竹编的手艺铺子即到。这般曲径通幽的路线,倒也应了戏曲艺术的婉转韵致。
这处闹中取静的所在,每逢农历节气便格外热闹。春分时的踏青曲会,票友们会在庭院里支起八仙桌,就着海棠花开唱《牡丹亭》;冬至夜的围炉清音,老琴师焚起檀香,在评话《三笑》的间隙教孩童打十番锣鼓。去年重阳节,协会更将舞台搬到兴福寺山门前,让《珍珠塔》的唱段与千年古刹的晨钟暮鼓交响成韵。
细心的访客会发现,协会门前的石板路上嵌着七块铜制地雕,分别镌刻着常熟七大传统剧种的经典唱词。从门口数到第七步,正对着的那句虞山琴川水,弦歌八百载,恰是常熟戏曲传承的真实写照。值班的周老先生说,常有外地戏迷摸着这些铜雕找上门来,倒成了独特的指路标识。
若是来得凑巧,还能遇上协会的戏曲门诊。每月第二个周六,退休的剧团名角们会在此坐镇,帮票友们把脉身段唱腔。去年有位苏州来的年轻人,带着自己改编的电子乐版《白蛇传》求教,老艺术家们非但不以为忤,反而帮着调整曲牌衔接,成就了一段新老对话的佳话。
这座藏在深巷里的戏曲殿堂,没有气派的门楼,也不设电子预约系统。但门房登记簿上密密麻麻的签名,记录着天南海北戏迷的朝圣足迹。某页泛黄的纸笺上,还有位日本汉学家用毛笔工整写着:觅得江南曲韵,不负万里东来。(完)
注:本文所述地址及活动信息均经实地核实,具体活动安排请关注常熟市文联官方网站公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