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地方戏曲:虞山脚下的锡剧风华

常熟地方戏曲:虞山脚下的锡剧风华

在虞山南麓的深巷里,当悠扬的胡琴声穿过白墙黛瓦,常熟人都知道,这准是滩簧班子又在唱戏了。这座江南古城不仅以十里青山半入城闻名,更因独特的戏曲基因滋养着代代常熟人——这里,正是锡剧艺术的重要发祥地。

一、水磨腔里的前世今生

清道光年间的梅李古镇,漕船往来的码头边,卖梨膏糖的货郎敲着铜锣唱起门头赋。这些融合了吴侬软语的说唱,与苏南船歌、常熟山歌碰撞交融,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滩簧调。光绪二十八年,常熟首家滩簧戏班鸿福堂在古里镇成立,带着泥土芳香的唱腔从此登上舞台。

老艺人口耳相传的《庵堂相会》,至今保留着最原始的滩簧唱法。上世纪五十年代,常熟市锡剧团带着《双推磨》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观后赞叹:江南水乡的韵味全在弦索里了。这出戏里推磨调的独特拖腔,正是常熟方言九声调的活态呈现。

二、三弦声中的江南密码

在锡剧音乐家王柏龄的工尺谱手稿里,藏着常熟锡剧的音乐密码。不同于无锡锡剧的明快,常熟流派更讲究糯,主胡演奏时特意将千斤调低三度,让音色如糯米团子般绵软。老观众最爱《珍珠塔》里哭塔一折,方卿那声姑母啊——,九转十八弯的哭腔能让人听得落下泪来。

常熟锡剧特有的四季调,把江南农事编成戏文。春采茶、夏莳秧、秋收稻、冬酿酒的唱段,配上竹笛与琵琶,俨然一幅有声的《常熟田》画卷。演员水袖翻飞时,袖口绣的虞山绿茶嫩芽若隐若现,这是其他锡剧流派没有的细节。

三、古戏台上的薪火相传

每年谷雨时节,虞山脚下的维摩山庄都会响起童子们清亮的嗓音。锡剧传承人金冬梅在这里开设传习所,教孩子们用常熟话唱《双珠凤》。她说:要让后生知道,霍定金赠凤定情的故事,就发生在西门外报慈桥。

在古里文昌阁的百年戏台,票友们至今保持着对台戏的传统。东边唱《孟丽君》,西边和《玉蜻蜓》,观众端着茶碗两边跑,哪个台前撒的虞山绿茶多,就算哪边赢。这种独特的斗戏风俗,2019年列入了苏州非遗名录。

当尚湖的荷花开到第二茬时,常熟锡剧团的年度大戏又要开锣了。幕布起处,水袖轻扬间流淌的不仅是戏文故事,更是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血脉。那些浸润着虞山琴韵、尚湖烟雨的唱腔,正如同老城墙缝里生长的薜荔,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愈发苍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