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韵流芳:探秘常熟古琴与白茆山歌中的戏曲基因

**虞韵流芳:探秘常熟古琴与白茆山歌中的戏曲基因**

在江南水乡常熟,一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古城,人们常以诗画琴川自喻。这里不仅有虞山画派的丹青墨韵,更潜藏着一脉独特的艺术基因——虽未诞生独立的地方剧种,却在吴地戏曲的演进长河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

**琴川雅韵孕戏脉**

明代万历年间,当昆山腔在江南士大夫的厅堂里婉转悠扬时,常熟文人已悄然将戏曲元素融入古琴艺术。严天池创立的虞山琴派,其清微澹远的美学主张与昆曲水磨调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古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描述的静远澹逸,恰似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水袖轻扬。这种艺术精神的共鸣,使得常熟望族蓄养家班蔚然成风,清代赵氏水西园昆班能连演《长生殿》全本五十出,可见当时戏曲土壤之丰沃。

**田埂上的戏剧萌芽**

与文人雅趣相映成趣的,是白茆塘畔的山歌悠扬。白茆山歌中的盘歌形式,男女对唱时眉眼传情、身段摇曳,已初具戏曲表演雏形。1950年代,塘口村农民将长篇叙事山歌《红娘子》改编成小戏,粗布衣衫的农民在田垄间演绎侠女传奇,这种草台班的创作实验,虽未形成固定剧种,却为地方戏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百年书场的活态传承**

行至南门坛上,始建于光绪年间的湖园书场依然弦索叮咚。在这里,评弹艺人将常熟方言的精妙融入苏州弹词,创造了独特的虞山腔说表。已故名家陈希安年轻时在此驻唱,他在《珍珠塔》中即兴加入的常熟俗谚,常引得满堂喝彩。这种在地化的艺术加工,使外来剧种在常熟生根发芽,形成了别具韵味的表演风格。

**当代舞台的新生实验**

新世纪以来,常熟市评弹团创排的中篇弹词《焦裕禄》大胆融入话剧元素,在江浙沪书码头引发热议。更令人瞩目的是2021年常熟理工学院师生将白茆山歌与昆曲身段结合,创作的环境戏剧《芦荡弦歌》,在沙家浜芦苇荡中实景演出。这种打破传统界限的尝试,或许正在孕育着属于常熟的戏曲新生态。

漫步方塔园,古银杏树下飘来若有若无的吟唱。这里虽没有专属的地方大戏,但虞山尚湖的水波里,分明荡漾着千年不息的戏曲回响——在文人的墨香里,在农人的号子中,在街巷的烟火处,常熟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续写着中国戏曲的江南篇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