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芳华四十载常淑芳的戏梦人生

**梨园芳华四十载常淑芳的戏梦人生**

舞台上的灯光渐暗,一袭水袖破开氤氲雾气。常淑芳踩着细密的锣鼓点款步而出,眼波流转间,台下观众仿佛看见《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踏着六百年的时光走来。这位被誉为当代闺门旦活化石的戏曲名家,用四十载光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写就了一部独特的艺术传奇。

**乡音启蒙戏魂初绽**

1968年生于晋中榆次的常淑芳,自幼浸泡在梆子声腔里。每逢庙会,五岁的她总攥着外婆的衣角挤在戏台最前排,看旦角们鬓边绢花随唱腔轻颤。那时候觉得戏服上的金线比星星还亮,她后来在访谈中回忆道。戏班老师傅发现这个眼睛发亮的小丫头能完整复述整段《三娘教子》,破例收下这个编外学徒。十二岁考入省艺校时,她已能踩着跷鞋完整走完《打神告庙》的跪步。

**破茧成蝶守正创新**

2003年的深秋,常淑芳带着改编版《焚香记》进京参赛引发争议。她在传统秦腔唱腔中融入歌剧花腔的鬼音技法,让焦桂英的冤魂唱段多了三分凄厉。老戏迷拍案而起:这是糟蹋老祖宗的东西!评委席却全票通过授予金奖。这场风波成就了她传统不泥古,创新不离根的艺术理念。2015年,她与先锋话剧导演合作的实验戏曲《镜中人》,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杨贵妃与当代舞者隔空对舞,场场爆满的演出印证了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传灯授艺薪火不息**

在晋剧传习所的教室里,常淑芳独创的镜像教学法正培养着新一代戏曲人。学生们对着落地镜练习时,总听见她反复强调:眼随指走,气随韵动,每个眼神都要像毛笔在宣纸上勾线。她将三十八出经典折子戏整理成动态戏考,用二维码技术让年轻观众扫码即可观看身段解析。疫情期间,她开设的抖音账号常家戏苑意外走红,一段《游西湖》的鬼步教学视频获赞百万,网友戏称这才是真正的国潮。

**戏外人生烟火清欢**

褪去华服珠翠的常淑芳,最爱穿着粗布衫在自家小院侍弄牡丹。花气养戏魂,她总这么说。丈夫是默默支持她三十年的灯光师,女儿却成了生物博士,常打趣道:咱家艺术细胞都让妈妈透支了。每逢初一十五,她仍坚持去城隍庙戏楼义演,青石板上年年岁岁的脚步声,叠印着少年时那个追着戏班跑的小女孩的身影。

戏牌又一次挂起,五十四岁的常淑芳正在后台勾脸。毛笔尖蘸着朱砂划过眉梢的瞬间,镜中人恍然还是那个在榆次老城墙下听戏的少女。锣鼓声响,水袖扬处,又一个四百年的故事正在开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