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戏曲协会:江南丝竹里的百年传承
常熟戏曲协会:江南丝竹里的百年传承
在常熟古城的粉墙黛瓦间,总有三两段婉转的曲调穿透晨雾。这座千年古城不仅以虞山尚湖闻名,更因深植于街巷的戏曲文化而独具韵味。走进常熟戏曲协会的天地,犹如翻开一部活态的江南戏曲史。
一、百年戏韵织就文化图谱
常熟戏曲协会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的虞山曲社,当时汇聚了评弹艺人、昆曲票友与民间丝竹高手。1923年成立的琴川国乐研究会,首次将散落民间的戏曲力量系统整合,形成了三弦一笛的固定班底。新中国成立后,协会几经改组,2010年正式定名为常熟市戏曲家协会,现有注册会员287人,涵盖12个戏曲门类。
在方塔东街的老茶馆里,88岁的评话艺人周瑞生仍坚持每周开讲《岳传》。他抚摸着祖传的梨花板说:我们这一脉的评话,讲究'九腔十八调',和苏州城里的话本都有不同。这种独特的东乡腔,正是常熟戏曲地域特色的鲜活注脚。
二、百花齐放的戏曲生态
协会下设的评弹团近年创排的《白茆塘传奇》,将国家级非遗白茆山歌融入评弹曲牌,在江浙沪书码头引起轰动。昆曲研习社每月第一个周六在曾园举办雅集,青年演员改编的园林版《牡丹亭》,让水袖在太湖石间流转,再现了明清家班的演剧传统。
在梅李镇,农民锡剧社的成员白天种田,晚上排戏。他们自编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连续三年入选省群众文艺巡演。会长李美凤说:我们的戏台就搭在稻田边,幕布拉开时,还能闻到稻花香。
三、守正创新的传承之路
协会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的戏曲数字档案工程,已抢救性录制老艺人影像资料1200余小时。青年传承人用3D建模技术复原明清戏台,让《长生殿》的霓裳羽衣舞在虚拟场景中重现。在抖音平台,常熟有戏话题播放量突破2亿次,95后票友将评弹与电子音乐混搭,意外收获年轻粉丝。
每年谷雨时节,协会组织的虞山戏会吸引江浙沪百余剧团齐聚。主会场设在明代藏书楼脉望馆,当昆笛声在四百年的楠木梁架间回响,古今时空在戏曲中完成奇妙叠合。这种坚守与创新,恰如协会门口那副对联所书:曲通古今韵,戏纳天地心。
如今的常熟戏曲协会,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城市记忆的书写者。当暮色降临,古琴川河上的画舫传来咿呀的曲调,那些穿越时空的旋律,仍在诉说着这座江南古城的前世今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