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戏迷有福了!这份河南戏曲宝典带你听遍中原腔韵

常熟戏迷有福了!这份河南戏曲宝典带你听遍中原腔韵

在江南水乡常熟,婉转的吴侬软语中时常飘来铿锵的中原之音。这座千年古城与河南戏曲的缘分,远比想象中更深。从国营豫剧团在尚湖边的首场演出,到民间戏班在方塔园里的即兴开嗓,河南戏曲在常熟生根发芽,谱写出南北交融的戏曲传奇。

一、中原腔韵润江南

1987年深秋,常熟工人文化宫迎来了一支特殊的演出队伍。河南豫剧三团的演员们用《朝阳沟》的经典唱段,第一次将中原大地的高亢唱腔带进江南小巷。舞台上的银环妈用浓重的河南方言唱道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台下常熟观众虽听不懂词句,却被那跌宕起伏的旋律深深震撼。

这场演出开启了河南戏曲在常熟的传播之路。梅李镇老茶馆的老板王金发至今记得,1993年他特意从郑州请来曲剧名家周玉珍,连续三天演出《陈三两爬堂》,场场爆满。台下既有河南籍务工人员,也有操着常熟方言的老戏迷,不同口音的喝彩声此起彼伏。

二、常熟戏台百花香

在常熟戏曲博物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份泛黄的戏单:2005年河南越调《诸葛亮吊孝》巡演场次表。当年常熟站演出时,饰演诸葛亮的申凤梅弟子连演三个吊孝唱段,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这种源自元杂剧的古老剧种,让江南观众见识了中原戏曲的厚重底蕴。

每逢春节,琴川老街的戏台总会迎来河南曲剧专场。《风雪配》《卷席筒》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常熟票友张美华能字正腔圆地唱出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她说:听河南戏就像喝胡辣汤,初尝辛辣,细品醇香。

三、薪火相传谱新篇

常熟理工学院戏曲社的排练厅里,每周都能听到豫剧《花木兰》的唱段。指导老师李建军是土生土长的常熟人,却对河南戏曲如数家珍。他创新编排的《南国牡丹》将评弹韵律融入豫剧唱腔,在大学生戏曲节上斩获金奖。

方塔东街的中原戏苑成为在常河南人的精神家园。老板赵卫国来自周口,店里常年播放豫剧经典。他说:去年重阳节,二十多位常熟阿婆来学唱《穆桂英挂帅》,那场面比社戏还热闹。

当常熟评弹遇上河南梆子,当方塔钟声和着汴梁腔调,这座江南古城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续写着中原戏曲的崭新篇章。在常熟大街小巷,或许某个转角就会与一段熟悉的河南唱腔不期而遇,那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更是南北交融的动人乐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