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人学戏指南:家门口的梨园传承密码

常熟人学戏指南:家门口的梨园传承密码

常熟古城的粉墙黛瓦间,总飘荡着若有似无的丝竹声。虞山脚下的老戏迷们常说:听不够的评弹,看不够的昆腔。在这座江南文脉绵延的千年古城里,戏曲传承从未断绝。想学戏的年轻人不必远走他乡,家门口就藏着打开传统艺术之门的钥匙。

一、百年戏楼里的传习所

虞山书场每周三下午的昆曲传习班,已成为本地票友的固定打卡地。褪色的雕花木窗棂间,年逾古稀的周老师傅手持檀板,正逐字逐句教唱《牡丹亭》选段。这里的教学遵循着口传心授的老规矩,新学员要先练三个月的台步,才能在回廊里学第一句唱腔。隔壁评弹研习社的吴老师笑称:我们这儿的学生,都是喝着虞山绿茶,听着尚湖浪声练出来的腔调。

二、社区里的戏曲新课堂

琴川街道文化站的戏曲工坊总飘着欢声笑语。每周六上午,退休的锡剧演员陈老师会带着社区居民排演新编小戏。这里没有严格的科班规矩,七旬老人和幼儿园孩子同台演出已成常态。文化站负责人王女士说:去年我们把《沙家浜》改编成方言版,在社区巡演时场场爆满。如今这里已走出十多个民间戏曲社团。

三、校园里的梨园新苗

常熟理工学院的非遗传承基地藏着个秘密武器——全息投影戏曲教室。00后学生们戴上MR眼镜,就能与虚拟的杜丽娘同台对戏。戏剧社指导老师张教授介绍:我们开发了戏曲动作捕捉系统,学生们的台步数据能实时生成三维模型。但最受欢迎的还是每月一次的大师厨房,昆曲名家会边教唱腔边教做定胜糕,让年轻人在烟火气中感受传统魅力。

夜幕降临时,方塔公园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火。台下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也有刚下补习班的中学生。常熟的戏曲传承就像环城河的流水,古老的水系里涌动着新的浪花。当年轻学员的水袖拂过虞山晚风,那些历经百年的曲牌,正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韵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