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人学戏地图:推开江南戏曲的那扇门

常熟人学戏地图:推开江南戏曲的那扇门

在常熟老城区的石板路上,总有三两票友哼着吴侬软语的曲调走过。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江南古城,戏曲的种子早已深埋在市井街巷间。当您想探寻戏曲艺术的奥秘时,不妨循着这些地方,找到叩响梨园大门的钥匙。

一、古戏台下的传承密码

常熟戏曲传习馆坐落在方塔园内,这里原是明清两代文人雅集之地。每周三傍晚,朱红色的戏台总会亮起暖黄的宫灯。国家二级演员王慧芳老师手持折扇,正在示范昆曲《牡丹亭》的水袖动作。传习馆采用以戏带功的教学法,学员们不仅能系统学习唱念做打,还能在每月一次的雅集上登台实践。隔壁的碑廊里,明代戏曲家梁辰鱼的《浣纱记》石刻静静见证着这份传承。

二、社区里的戏曲烟火

走进枫泾社区的百姓戏苑,此起彼伏的胡琴声与孩童的嬉笑交织成趣。这里的戏曲兴趣班分少儿组与银发组,73岁的张阿婆每周都会带着孙女来学越剧《红楼梦》。社区特别配置了可移动式戏台,春节期间组织送戏进楼道活动,把《珍珠塔》《玉蜻蜓》等经典折子戏送到居民家门口。在城东的星光剧场,每月最后一个周末都有公益戏曲工作坊,戏迷们可以跟着专业演员学画脸谱、穿戏服。

三、校园中的新梨园

常熟理工学院的非遗传承基地里,90后大学生正在排演实验昆剧《浮生六记》。该校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开设戏曲通识课,将VR技术融入身段教学。在报本小学的小梅花戏曲社,孩子们用童声演绎的锡剧《双推磨》别具韵味。这些年轻面孔的加入,让传统戏曲在校园里开出新枝,去年全市青少年戏曲大赛中,学生参赛作品占比达到四成。

从古戏台到社区广场,从专业院团到校园社团,常熟人为戏曲传承搭建起立体的生态网络。当您漫步在曾赵园的回廊,或许能听见某扇雕花木窗后飘出清丽的唱腔,那是又一个戏曲故事正在发芽。在这座城市,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戏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