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人学戏指南:藏在老街深巷里的戏曲传承密码

常熟人学戏指南:藏在老街深巷里的戏曲传承密码

在常熟方塔园晨练的吴侬软语中,总飘着几缕清丽的戏腔。这座被虞山琴川浸润的江南古城,戏曲文脉如同支塘老街的青砖,层层叠叠藏着六百年的光阴故事。对于想学戏的常熟人而言,家门口就藏着不少戏曲传承的活课堂。

一、少儿学戏:从校园到古戏台的艺术启蒙

常熟实验小学每周四下午的戏曲课总是最热闹,孩子们甩着自制的水袖,在苏州评弹传承人指导下学唱《珍珠塔》。这所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把戏曲课编入校本课程,配套的戏曲博物馆里陈列着学生制作的昆曲脸谱泥塑。邻近的塔前小学则与石梅昆曲社共建实践基地,孩子们能在曾赵园古戏台上体验游园惊梦的意境。

周末的常熟市文化馆少儿戏曲班里,8岁的周雨彤正跟着老师练习锡剧《双推磨》的身段。这个由退休名角创办的公益课堂,五年来走出了3位小梅花奖得主。馆长透露,他们正在筹建少儿戏曲团,计划在方塔夜公园开设常态化展演。

二、成人研习:在园林深处遇见戏曲知己

西泾岸社区的老戏骨们每周三雷打不动聚在燕园水榭。这个自发组织的戏曲票友会,既有退休的锡剧演员,也有痴迷越剧的银行职员。他们自创的园林版折子戏,将曾朴故居的回廊化作天然舞台,成为古城活化利用的生动注脚。

虞山脚下的江南雅韵戏曲工作室,专为白领开设周末沉浸班。学员在明代藏书楼里抚琴学戏,课程包含昆曲工尺谱解读、传统戏装穿戴体验。负责人梅老师说,有位日企高管坚持三年学《牡丹亭》,现在能完整演绎寻梦选段。

三、专业深造: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戏曲学院派

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开设的戏曲表演方向,今年迎来首届毕业生。这个与上海戏剧学院共建的专业,采用非遗传承人+高校教授的双导师制。学生张倩的毕业作品《柳如是》融合了昆曲身段与现代舞,在江浙沪大学生戏剧节引发关注。

更系统的学习可以去苏州评弹学校常熟分校,这所藏在古里古镇的艺校保持着口传心授的传统。校长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校舍由清代藏书楼改造而成,学生晨功时要对着铁琴铜剑楼的雕花窗练声。近年他们创新开设戏曲新媒体运营课程,教学生用抖音传播传统艺术。

在常熟学戏,可以是方塔檐角的一串风铃,伴着晨昏课徒的曲笛声;可以是尚湖边吊嗓的老者,将毕生绝活倾囊相授;也可以是年轻人用AR技术复原的《钧天雅奏》。当我们在翁同龢纪念馆看到10后孩子比划着京剧云手,忽然懂得:这座城市的戏曲基因,原来藏在每个想唱戏的常熟人心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