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韵绕梁——探秘老戏骨常有福的拿手好戏

福韵绕梁——探秘老戏骨常有福的拿手好戏

在晋中平原的村落里,戏台前的石板凳总是被磨得锃亮。每当锣鼓点响起,佝偻着腰的老人们突然挺直了背,浑浊的眼睛里泛着光,他们在等待那个能唤醒记忆的唱腔——这必定是常有福要登台了。

一、梨园深处藏明珠

常有福本名常满仓,生于1938年的平遥古城。父亲是晋剧班的武场锣师,母亲在后台帮旦角梳头。戏班迁徙时,五岁的小满仓被装进戏箱,随父母走遍三晋大地。十岁那年,班主发现这孩子在幕布后比划的招式竟比台上的武生还利索。

在祁太秧歌、中路梆子的浸润中,常满仓练就了千斤白四两唱的硬功夫。他尤擅耍帽翅绝活,乌纱帽上的双翅能随情绪或急或缓地颤动,如蝴蝶振翅般精准。五十年代进省剧团时,老师傅给他改名有福:这后生带着福气,能成角儿。

二、《双官诰》里的生命绽放

在晋剧《双官诰》里,常有福塑造的薛保堪称经典。当演到三娘教子时,他独创的颤步让观众泪眼婆娑:老仆人抱着小主人遗落的书包,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青布鞋帮上的补丁随着脚步颤抖,仿佛秋风中的枯叶。

1983年冬月在榆次老城演出时,常有福高烧39度仍坚持登台。唱到见灵牌不由人珠泪滚滚时,他顺势将鼻涕眼泪抹在髯口上,这个即兴动作后来成了晋剧老生行当的规范程式。戏迷们说:常老师的薛保,能把人心里最软的那块肉掏出来揉。

三、氍毹之上的匠心

常有福的化妆匣里永远备着半块朱砂。他说:老生的底色要透出骨子里的沧桑,就像陈年核桃的纹路。每次勒头,他总要留出两指宽的余地:头勒太紧,眼神就死了,戏是活的。

在太原老字号晋韵茶社,常有福的《走雪山》是保留节目。当唱到曹玉姐三寸金莲疼痛难忍时,他走出的蹉步看似凌乱,实则每个趔趄都卡在梆子点上。茶博士王师傅回忆:常老板的台步能走出风雪声,听得人后脊梁发冷。

如今八十六岁的常有福仍坚持授徒,他总说:戏是熬出来的,就像老陈醋,日子越久越醇。戏台两侧褪色的对联或许道尽了他的一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位把生命揉进戏里的老艺人,用七十载氍毹岁月,在梆子声中书写着永不落幕的福韵人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