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乡音探秘北刘村文化戏曲团的戏窝子

【寻访乡音】探秘北刘村文化戏曲团的戏窝子

傍晚时分,北刘村东头的老槐树下又传来咿咿呀呀的调门。几位挎着菜篮的婶子相视一笑:准是戏曲团又在排新戏了。顺着青砖巷子往东走,绕过挂着红灯笼的杂货铺,那片飘着彩绸的二层小楼便是十里八乡闻名的戏窝子。

要说这戏曲团的老巢,本地人没有不知道的。就在村委会往南二百步的岔路口,立着块半人高的青石碑,刻着刘氏祠堂旧址几个斑驳大字。顺着石碑旁挂满丝瓜藤的篱笆墙拐进去,迎面那栋贴着戏曲脸谱窗花的红砖楼便是。楼前两株石榴树长得特别旺,逢年过节总挂满乡亲们送的红绸带,远远望去像两团跳动的火苗。

新来的客人若从镇上坐车,记住在北刘村卫生室站下车最稳妥。沿着卫生室西墙根的水泥路直走,闻到油糕铺飘来的芝麻香时别急着转弯,等看见路口摆着老式爆米花机的王大爷,他准会扯着嗓门给你指路:顺着我身后这条道,数着第七根电线杆子,看见墙上画着穆桂英挂帅的彩绘墙就是!

最妙的是戏楼后身的露天场院。农闲时节的夜晚,这里总会亮起十几盏马灯。斑驳的土墙上映着生旦净末的身影,老戏迷们端着自家腌的咸菜,蹲在磨盘上就能听整宿。要是碰上下雨天,保管能看见团长老刘头举着油布伞往院里跑——他得护着那面传了三代的手绘幕布呢。

如今这戏楼可不单是排戏的地界。二楼西厢房整面墙贴满了泛黄的戏单,从五十年代的《打金枝》到去年新编的《辣椒婶说媒》,每张皱巴巴的纸片都藏着故事。靠窗的八仙桌上常年摆着个粗瓷罐,里头装着村民送来的茶叶末——谁家要办红白喜事想请戏班,往罐里塞张红纸条就成。

听说最近要给戏楼安新门牌,村委会特意请了镇上文保所的老先生题字。可乡亲们都说,就算没有门牌号,顺着胡琴声找,准错不了。这地方啊,早就在几代人的戏文里生了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