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雕花木门,听一曲江南雅韵——常州戏曲茶楼觅踪

推开雕花木门,听一曲江南雅韵——常州戏曲茶楼觅踪

在运河畔的粉墙黛瓦间,在青果巷的斑驳光影里,江南的丝竹声从未远去。常州这座浸润着吴风雅韵的城市,至今仍有十余家戏曲茶楼星罗棋布,每一扇雕花木门后,都藏着一段流转百年的梨园往事。

古运河畔的梨园雅韵

天宁戏苑的飞檐斗拱倒映在古运河中,这家始建于光绪年间的老字号,至今保留着前场八仙桌,后台檀板响的传统格局。每周三的锡剧专场,总能看到银发票友跟着《珍珠塔》的唱段轻轻打拍。运河对岸的兰陵阁茶戏楼,则以独创的茶戏宴闻名,盖碗茶配蟹黄汤包,听一曲《双推磨》,正是老常州人最地道的消遣。

临水而建的红梅戏茶坊别具匠心,二楼临窗的听雨轩三面环水。雨天在此品着碧螺春,看雨丝斜斜掠过雕花窗棂,台上正唱着《梁祝》十八相送,吴侬软语混着雨打芭蕉声,恍若置身水墨江南。

老城厢里的戏曲记忆

青果巷深处的九重天书场,原是为评弹艺人遮风挡雨的草台。如今虽已改建为三层茶楼,但门前的青石板上仍可见当年艺人练功的足痕。每周五晚的评弹专场,三弦叮咚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传奇仍在继续。

双桂坊的玉玲珑茶社藏着段民国往事。1923年梅兰芳赴常演出,曾在此与票友切磋《贵妃醉酒》。如今大厅墙上泛黄的老照片,仍在诉说那段梨园佳话。而毗陵会馆的百年戏台更堪称活化石,立柱上的金漆虽已斑驳,但每逢节庆,这里仍是常州滩簧最重要的传承基地。

新派茶楼中的古今对话

新世纪后崛起的戏曲茶楼开始玩转跨界。西瀛里的梨园春将明代戏台复原成透明玻璃舞台,台下观众喝着现磨咖啡,看LED屏上同步显示唱词。文化广场的云间戏苑则推出戏曲盲盒,每次演出前半小时才公布剧目,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最特别的当属运河五号的蒸汽朋克戏茶坊。老厂房改造的空间里,生锈的管道与苏绣屏风奇妙共生,工业风的铁艺座椅旁,青衣正唱着新编昆曲《机械牡丹亭》。这种传统与先锋的碰撞,恰似常州戏曲文化的当代注脚。

夜幕降临时分,走过青果巷的石板路,各色戏楼渐次亮起灯笼。推开任意一扇雕花木门,扑面而来的不只是茶香曲韵,更是一个城市六百年的文化记忆。在这里,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市井烟火中的江南心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