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戏曲博物馆选址揭晓:古韵青果巷再添文化新地标

**常州戏曲博物馆选址揭晓:古韵青果巷再添文化新地标**

常州,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江南古城,近日因戏曲博物馆的选址尘埃落定而备受关注。据官方消息,常州戏曲博物馆最终落户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东南侧,毗邻始建于明代的“八桂堂”。这一选址不仅延续了常州“依水建馆”的传统,更以“新旧交融”的设计理念,为城市文化版图再添一抹亮色。

**为何是青果巷?**

青果巷素有“江南名士第一巷”之称,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等文化名人皆出于此。巷内现存明清建筑数十处,斑驳的马头墙与潺潺的市河勾勒出独特的水乡韵味。戏曲博物馆选址于此,可谓“以文化滋养文化”——在历史建筑群中生长的博物馆,天然具备了讲述戏曲故事的时空纵深感。

规划中的博物馆东临晋陵路,西接天井巷,与已开放的青果巷二期文化街区形成有机联动。这一布局巧妙利用了街巷原有的空间肌理:游客漫步至青果巷中段,穿过载满梧桐的幽深小巷,抬眼便可见博物馆的飞檐翘角与玻璃幕墙交相辉映。这种“移步换景”的观展动线设计,暗合了中国戏曲“起承转合”的叙事美学。

**以水为脉的匠心考量**

细心的市民发现,从运河畔的常州博物馆,到西太湖畔的西太湖美术馆,常州文化场馆多依水而建。此次戏曲博物馆选址同样延续了这一传统——项目用地紧邻南市河,这是大运河常州段的重要支流,明清时期戏班乘船往来演出的“水路戏路”在此交汇。设计团队透露,未来将复原古戏台临水而设的场景,让游客在桨声灯影中感受“隔水听戏”的古典意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考古勘探显示,该区域地下3米处埋藏着宋代市河驳岸遗址。规划方案采用“悬浮式”地基处理技术,既保护了地下文物,又通过透明玻璃展陈,让千年河道遗迹成为博物馆的“天然展品”。这种“古今叠合”的巧思,让建筑本身就成了常州戏曲文化层积史的立体注解。

**文化聚落的乘法效应**

青果巷周边半径1公里内,分布着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常州图书馆新馆、红星大剧院等文化地标。戏曲博物馆的加入,将激活区域文化资源的“化学反应”:游客上午在博物馆了解锡剧发展史,下午便可步行至红星大剧院观看实景版《珍珠塔》;研究者在古籍馆查阅完明代戏文刻本,转过街角就能在博物馆数字厅体验全息投影的“目连救母”。

据文旅部门预测,博物馆开放后,青果巷年客流量有望突破300万人次。但流量并非唯一考量,项目负责人强调:“我们要做的是让戏曲从展柜走向生活。”规划中的沉浸式戏苑、非遗工坊将定期举办“票友擂台”“戏曲快闪”等活动,让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容器,更成为戏曲生态的孵化器。

这座预计2025年开放的戏曲博物馆,正如其建筑设计中那道连接古典院落与现代展馆的“时空连廊”,既承载着延续文脉的使命,更寄托着让传统戏曲在当代“活起来”的深切期盼。当晨雾中的青果巷再次响起清婉的锡剧唱腔,人们听到的不仅是戏文故事,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传承的当代解答。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