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戏韵里,藏着江南的骨与魂

常州的戏韵里,藏着江南的骨与魂

在青果巷的暮色里,总有一缕吴侬软语乘着晚风飘来。寻声而去,临河的老戏台正亮着暖黄的灯,台前竹椅上的老茶客们摇头晃脑地打着拍子,台上的水袖甩出江南烟雨的韵致。这座被大运河浸润了千年的古城,骨子里浸润着戏文的墨香。

一、戏脉里的运河烟波

常州戏曲的魂魄系在京杭大运河的船歌里。明清时期,漕运码头上南来北往的船工把各地戏曲的种子撒在常州,与吴方言糅合出独特的艺术形态。常州滩簧就是这般诞生的民间瑰宝,老艺人们用地道的常州官话唱念做打,白局小调里裹着运河两岸的市井烟火。文亨桥下的茶馆里,至今还能听见大相公小大姐的调笑戏谑在茶香中流转。

当夕阳把红梅阁的飞檐染成金色,天宁寺的暮鼓声里总会传来丝竹管弦。国家级非遗锡剧在常州开出了别样花朵,《双珠凤》里霍定金抛出的水袖能卷起半城春色,《珍珠塔》中陈翠娥的唱段让古运河的水都泛起泪光。常州锡剧名家姚澄独创的姚派唱腔,把江南女子的柔情百转唱进了金唱片。

二、古戏台上的活色生香

想要触摸最地道的常州戏韵,红梅公园的古戏楼不可错过。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戏台飞檐翘角,每逢周末下午,老票友们自带板凳早早占位。《庵堂相会》里金秀英的绣鞋轻点台板时,雕花木窗棂都在共振。散场后沿着青果巷漫步,说不定能撞见卸了妆的旦角骑着电动车去买麻糕。

年轻人更爱去半山书局邂逅戏曲新编。当《牡丹亭》的笛声在书页间流淌,杜丽娘的裙裾扫过咖啡拉花,这样的古今碰撞恰如常州城的性格——既守着千年文脉,又敢为天下先。大剧院里3D全息版《长生殿》谢幕时,老戏迷和新观众同时爆发的掌声,恰是传统戏曲最动人的回响。

三、寻戏地图里的城市密码

双桂坊美食街的汤包店里,跑堂的吆喝都带着戏韵。咬开薄皮汤包的瞬间,蟹黄汤汁与隔壁戏馆飘来的二胡声一起在舌尖绽放。篦箕巷的梳篦作坊里,老师傅刨木头的节奏暗合着《玉蜻蜓》的板眼,让人分不清是匠作声还是伴奏声。

夜幕降临时,西瀛里城墙根下的戏曲角渐次亮灯。退休的琴师调试着斑驳的蛇皮琴,票友们对着手机曲谱咿呀开嗓。有白发老者唱着《拔兰花》追忆青春,也有小姑娘用流行唱法改编《双推磨》。这般鲜活的场景,恰似大运河的水,古老却永远年轻。

在常州,戏曲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是老茶馆里蒸腾的水汽,是运河边柳梢的新芽,是早面店里飘着的酱油香。当最后一声堂鼓隐入深巷,你会明白这座城市的魂,早被六百年的戏文浸透,化作街头巷尾的烟火日常。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